每周一星|微信之父張小龍:他不僅僅是一名程序員

亞太日報

text

文|亞太日報實習记者付宇嘉

如果提到騰訊,微信,你第一個想到的是馬化騰,那最近你也可能認識了另外一位,那就是被稱為微信之父的張小龍,是服務於全球近7億活躍用戶的微信創始人。就在1月9日上線並成功火爆微信討論話題的“小程式”,讓大眾再一次關注起這位程序員——張小龍。

他曾是“無業游民” 創立的foxmail讓他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張小龍1994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在廣州短暫的工作後,成為了“自由軟件寫作者”,一心投入到他所創立的Foxmail的開發運營中。到2000年官方統計的中國計算機總數有650萬台,Foxmail已擁有了200萬用戶。被博大軟件收購時其價值從15萬元陡然增長到1200萬元。這也是當時唯一可以與微軟Outlook相較的郵件客戶端。

2005年騰訊收購了Foxmail,張小龍再次成為“陪嫁”,成為騰訊的研發經理,著手開始改進當時奄奄一息的QQ郵箱,開發了一系列具有人情味的功能,如漂流瓶,使之成為“七星級郵箱”。

2015中國軟體發展者大會展示圖片 左為程琰 右為張小龍

一封郵件打開的微信大門

在2010年,PC互聯網盛行時代,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這引起了張小龍的重視。一天晚上,他在看Kik類的軟件時,產生了一個想法:移動互聯網將來會有一個新的即時通訊,而這種新的即時通訊很可能會對QQ造成很大威脅。他想了一兩個小時後,向騰訊CEO馬化騰寫了封郵件,建議騰訊做這一塊的東西。馬化騰很快回復了郵件表示對這個建議的認同。張小龍隨後建議由廣州研發部來承擔這個項目的開發。“反正是研究性的,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怎麽樣,”他回憶說,“整個過程起點就是一兩個小時,突然搭錯了一個神經,寫了這個郵件,就開始了。”

最開始微信1.0版本的上線並沒有引起很大的轟動,每天的用戶增長也就幾千人,而有更多功能類似的產品讓張小龍和他的團隊倍感壓力。而面對這些壓力和質疑,張小龍有他的想法。在他看來,產品並不是功能的集合,每個產品都存在其精神的部分。在之後的版本中,語音功能的加入使微信用戶的增長量開始有一定的攀升。

一直以用戶至上為產品標準的研發團隊,對產品做了許多改進。當距離感應器無感應,語音對講會默認為揚聲器播放;只要把手機貼近耳朵,馬上就改為聽筒模式,方便用戶在開會或不方便揚聲的時候接聽。這些現在習以為常的使用習慣在當時都是有突破和創新性的想法。2011年8月3日,微信2.5版本發布,支持查看附近的人。這一功能使用戶可以查看到附近微信用戶的頭像、昵稱、簽名及距離,以便用戶之間產生進一步的交流。這一功能使微信從熟人之間的溝通走向了陌生人之間的交流。

“對於微信而言,有三個重要的增加點”張小龍說,“語音是一個,附近的人是最大的一個增加點,搖一搖也是一個增加點。”查看附近的人功能出來之後,微信新增好友數和用戶數第一次迎來爆發性增長。

張小龍首次微信公開課

“搖一搖”一經推出就迅速成為許多微信用戶非常喜愛的一個功能。在2011年首屆騰訊微創新獎中,“搖一搖”也榜上有名。很多人看到搖一搖的界面會想當然地搖幾下。隨著來福槍聲響起,用戶的好奇心驟起:有誰和自己在同一時間搖呢?當然用戶不一定要和對方建立聯系。

到2012年3月29日,微信的用戶數突破一億。讓用戶數從零增長到一億,微信用了433天。當年的8月,微信公眾號首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不同於其他入口類型平台,沒有推薦,沒有排名,如果一個用戶從未訂閱過公眾帳號,甚至都找不到公眾號的入口。

微信公眾號的出現,一方面讓有價值的東西發揮出價值,賦予了新的宣傳途徑,另一方面沒有排名和推薦,靠搜索和掃二維碼的訂閱也小心翼翼的保護著用戶的產品體驗。

程序員的夢想:寫出運行程序的程序

漸入佳境的微信並沒有讓張小龍停止思考。在2016年12月30日公開課中,張小龍帶來了1個多小時的演講,承諾了之前透露的“應用號”,現在的“小程式”。在會議開始,他展示了一張照片,在16年1月9日第一次討論小程式時的留念,合照背後白板上寫著的“應用號 2016.1.9 啟動日”。時至今日實現了張小龍當時提出的“好的程序應該是用完即走的”,即高效率的完成所需要的工作。

2016年1月9日應用號啟動日留念張小龍及其廣研團隊 左三為張小龍

他在回顧互聯網發展時,結合了他在2012年朋友圈寫下的“PC的入口在搜索框,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在二維碼”。而未來他想像的互聯網應該是類似於配戴眼鏡,真正實現所見即所得,程序無處不在,隨時訪問。而現在所處與的階段,也是小程式所希望達到的是所觸即所得。

張小龍也和在場的嘉賓分享了他自己的一次經歷,在深圳機場,隨處可見的廣告牌上都留有一個二維碼的位置,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從以前的廣告網址變成如今的二維碼,掃一掃即可關注該服務的公眾號,接受服務的推送信息,但他也不禁思考:如果一個用戶只是想通過很方便的方式直接享受到該服務,那公眾號的形式就有所欠缺,需要先產生訂閱關係,才能顯示服務信息,怎麼樣才能以一種更加方便快捷的形式像之前的網頁一樣用完即走,又不用花費過多成本開發需要下載安裝的APP,這便是小程式的目的所在,也是使命所在。它的傳播也鼓勵通過線下二維碼的掃描,有限的搜索能力和社交推薦,通過群裡分享等形式,讓用戶有更好的使用體驗,有限的通知能力也不會對用戶造成騷擾。

創新,使生活與眾不同

無論是之前的Foxmail,還是到現在的微信,張小龍都一直堅持創新,他認為的創新也不僅僅是添加,更多的是需要精簡,從生活中觀察體驗得出的創新,最終也會改變生活。在一個採訪視頻中,採訪老人,以前和孩子聯繫的方式主要是打電話和視頻,但打電話又怕打擾到孩子,每次都會小心翼翼的開頭問“現在方便講話嗎?”,而現在,只要微信留言孩子看到就會回覆,或者通過朋友圈也能知道孩子在外過的好不好。

小程式也是同樣,就在小程式上線的前夕,張小龍通過朋友圈一條寫著“2007.1.9”的狀態,致敬同樣具有創新精神的喬布斯,07年1月9日,喬布斯在舊金山莫斯科尼會展中心發布了蘋果首款 iPhone,而在十年後的 1 月 9 日,微信小程式正式上線。如同張小龍一直以來帶領開發的產品一樣,小程式的出現在吸引大眾眼球的同時,也確實可以帶去實質性的變化。例如以前對於一個非正式或者沒有其他工具運行的投票,可能需要信息像蓋樓一樣來完成,現在只需要分享一個小程式頁,就可以高效完成。

(亞太日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