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MG合夥人馮柏文。
尊敬的陳主席、葉總,各位來賓,下午好!今天非常榮幸能夠在這裏就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如何以合作促共贏的話題與各位進行交流。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對外投資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不僅在規模上得到了大幅提升,投資的行業和地區,參與投資的企業範圍也都相應地擴大了。從量上看,到2009年,中國對外投資流量已經與西方6個工業化國家的平均規模持平。從這時起,一直到2013年,中國對外投資進入了一個平穩的增長階段,投資額較大。2013年中國對外投資流量僅落後於美國和日本,連續兩年位列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從行業結構來看,雖然自然資源領域內的投資金額在並購專案中仍然佔據重要地位,但在一些非傳統投資行業內,中企開展的海外並購專案數量卻呈現出較快的增長態勢。隨著對外投資行業覆蓋面越來越廣,中國也開始在亞洲以外的更多國家和地區開展投資,尤其是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市場。
近些年來,中國參與對外投資的企業數量逐年增加,2014年開展對外投資活動的企業中,近65%是民營企業。這些趨勢體現了中國對外投資品質的提升。因為更多的企業參與,行業覆蓋面越廣,有助於形成對外投資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完整的價值鏈,也能在更大範圍內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前面提到的這些變化是由中國經濟步入新的發展時期的內在需求決定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步入了轉折期,“十二五規劃提出新時期要改變經濟增長模式,由量的增長轉向質的發展。目前,中國企業面臨國內業務發展的瓶頸,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使得企業必須轉型升級。而利用海外資源是實現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我們看來,中企的對外投資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呈現出新常態的發展特點。在規模上,中國對外投資將在一個較高的水準上保持平穩增長。從地域和行業來看,將會有更多的,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中國企業在更多的行業、更多的地區,包括發達國家開展對外投資。這些專案能夠幫助企業進入新的市場,並向產業鏈高端拓展,獲取技術、經驗、品牌和人才,為完成這一轉變,中國企業需要將重心從傳統的發展中國家轉向發達國家市場,尋找能夠助力他們轉型升級的優質海外資產。同時,世界各國也已經意識到吸引中國的投資能夠帶來資金、技術和龐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克服本國經濟發展瓶頸,分享中國增長紅利。
但是,中企在開拓新市場,尤其是發達國家市場的過程中,將面臨一些挑戰。比如這裏列舉的海外知名度不高、缺乏在發達國家的運營經驗和良好記錄等。因此中企應該積極加強各方面的工作以應對挑戰,在畢馬威出版的報告大潮洶湧夢想集中我們在五個方面對中企提出了具體建議,在這裏就其中一個主要觀點重點介紹,那就是如何通過合作實現共贏。中企在投資海外市場的時候擁有開放的心態,採取靈活的投資方式。這個靈活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與世界領先的企業開展合作,二是與財務投資者結成聯合體。在第一個方面,近期我們看到中國企業在一些重點行業領域內的投資已經取得了突破,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以及農業和食品等領域。就在上個月中交建收購澳大利亞JhonHolland公司,此次收購使中交建獲得了澳大利亞的准入機會,也為拓展其他發達國家市場積累經驗。而澳方企業也能借助中交建的實力和“一帶一路龍頭企業的地位,加強自身在東南亞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拓展業務空間。
萬科針對海外業務制定了三大戰略,其中之一是聯合當地知名房企共同進行開發,合作夥伴包括美國、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知名企業。在農業領域我們看到,去年出現了兩個重量級案例,就是中糧集團分別與荷蘭一家公司以及香港一家公司開展的股權合作專案,在上個月我們又看到了伊利集團與美國第一大牛奶公司DFA簽約,聯合建設美國規模最大的奶粉廠。通過合作,伊利能夠滿足國內消費者對於高質量乳品的需求,而美國的奶農也能為農產品找到銷路,緩解經營壓力。未來我們還將看到更多中方聯手海外夥伴進入發達國家市場開展投資的案例。
通過合作,中企可以大大提高專案進入新市場的機會,同時降低運營風險,並為企業進入其他市場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這些案例中我們看到雙贏是合作成功的關鍵,中方的優勢在於可以提供資金和國內市場機會,以及在某些領域內較強的生產能力,豐富的行業經驗等。而外方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他們熟悉當地市場,能夠把握商機。這種合作的精神也可以體現在管理團隊的本土化上,中企應該充分發揮當地人才的優勢,使他們成為中企在海外市場的形象大使。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實施,為中外企業合作提供了新的舞臺。這裏的外方企業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也包括來自發達國家的跨境公司。採取靈活的投資方式還體現在與財務投資者開展合作,包括私募基金、產業基金和金融機構等。財務投資者不僅可以提供資金支持,分擔風險,同時也能憑藉自身豐富的跨國投資經驗,彌補中企的不足。在最近的一些大型海外投資專案中,我們看到不少財務投資者的身影,比如在中糧的兩個收購專案中,國際投資財團都參與其中。
近些年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加入到對外投資的大潮中,在2014年十大對外投資案例中,有一半是民營企業的專案。但是,目前在對外投資中民營企業占的比重仍然小於他們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所以我們認為,民營企業到海外投資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眾多民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有利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豐富中國對外投資的經營主體。可是,我們看到中國民營企業在開展對外投資的時候面臨巨大的挑戰。這是我們在大潮洶湧夢想集報告中針對如何促進民營企業走出去提出的具體建議。我們看到在某些方面的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比如簡化審批程式,簽訂雙邊協定等。但在有些方面企業還需要加強工作,比如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企業間應加強合作,抱團出海,以集中優勢資源形成合力,同時還可以分散風險,提高專案的成功率。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的提出,中澳FTA意向說明的簽署,將促進企業間挖掘更多的合作機會。從中澳自貿協定來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行業機會,澳方希望能夠吸引中企投資澳大利亞的一些自主行業,包括農業和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礦業等。而中企投資這些行業不僅能滿足自身發展需要和國內消費者的需求,也為進入高端市場提供條件。以農業為例,在澳大利亞傳統農戶的經營面臨困境,通過與中國投資者合作,澳洲農業可以獲得資金支持,並拓展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空間。而中企投資澳大利亞農業專案可以獲得先進生產技術,也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另外一個機會體現在民企的投資合作空間擴大,未來中國民營企業在澳非敏感領域投資將享受與美、日同樣的待遇,這會降低專案的不行,促進更多民營企業進入澳大利亞市場。在共同開拓澳大利亞市場的過程中,企業也將發現更多的潛在合作機會,比如農產品和礦業等貿易量的增長,將對配套基礎設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促使相關行業內的中企聯合起來,在澳開展投資。
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資本市場和專業服務優勢都很明顯,其中擁有著精通中西文化和語言的人才更為突出,而缺乏國際化管理人才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瓶頸之一。中企可以充分利用香港人才優勢,幫助企業順利融入海外文化,成功開展跨界運營。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香港設立了海外投資團隊,而在座的企業也可以考慮效仿這一做法,聘用香港國際化人才助力企業海外戰略的實施。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了畢馬威針對中企走出去的一些主要觀點,我們認為中企對外投資已經進入新常態,總量規模將在一個較高水準上保持平穩增長,也將更多關注能夠幫助企業轉型升級的海外資產。我們認為開展合作是實現對外投資新目標的有效手段之一,合作對象包括國外企業,財務投資者以及中國商業夥伴等,合作的區域包括雙方企業所在的市場,也包括第三國市場。
最後,我們認為“一帶一路和中澳FTA為中企海外投資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而開展合作能夠幫助中企抓住機會,實現自身發展目標,同時為促進區域互聯互通和協調發展做出貢獻。希望我的介紹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有益的思考,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