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眾多,但更能在世界語境中持續代表並解釋中國的,卻非陶瓷莫屬:去世界各國的博物館走一走,會看到每一處都有中國陶瓷在靜靜訴說著曆史。現代英文中,陶瓷被譯為china,更以字面形象代表詮釋著中國(China)。
在悠久的曆史長河中,陶瓷曾是東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如今,如何讓這項古老的制作工藝在現代科技的力量中再次煥發生命力並重回世界舞臺中央,成為中國陶瓷業的新課題。
在魯中部的新興工業城市淄博,就有這樣一群新陶瓷人,為了這一目標而努力著。作為古齊國的都城,淄博是馳名世界的瓷都之一,也是中國五大陶瓷產區之一,這裏生產的陶瓷制品不僅享譽國內外,而且有著悠久的曆史傳統。更重要的是,借著“一帶一路”的重大戰略機遇,這座城市裏一批以在世界範圍內重振中國陶瓷文化為己任的現代陶瓷制造者們正在行動,正如淄博華光陶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同強所說,一帶一路是絲綢、瓷器之路,更是商貿、文化交融之路,而新世紀一帶一路的推行,毫無疑問為重振中國陶瓷文化提供著絕佳的機遇。
【APEC上的“國彩天姿”】
2014年,APEC領導人峰會21國首腦會後午宴上,一套“國彩天姿”陶瓷大放異彩,鬥彩與現代元素相得益彰的陶瓷裝飾華貴大氣,與現場布置渾然一體,彰顯大國風範。這套無論是制作工藝還是藝術價值都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的陶瓷,就來自淄博——華光。
值得一提的是,華光陶瓷最初並非APEC首腦用瓷的預選。而是在籌備組精挑細選卻總是找不到國宴水平用瓷的情況下,連夜趕往淄博華光陶瓷藝術中心,敲定了這套曾在國際陶藝學會國際創新大會上一舉奪魁的華光陶瓷“仙姿玉質”——其枝藤纏繞的動感之美,濃鬱豐富的色彩令人贊歎。在“仙姿玉質”的基礎上,華光陶瓷對其進一步設計和升級,憑借先進的制瓷技術工藝和精細的管理水平,使之適應21國首腦的用餐習慣和菜品風格,終於讓“國彩天姿”在APEC會議上得到了各國首腦的青睞。
山東淄博華光陶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成立於1961年,是建國後首批建立的陶瓷廠之一。蘇同強董事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華光陶瓷過去的主要產品是顏色釉、彩色馬克杯,產量和出口量非常大,其生產的馬克杯更成為雀巢等世界著名品牌的專用瓷器。90年代中期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候,由原來的靠規模擴張發展轉變成以創新、提高產品價值和文化價值,增加產品文化內涵的發展絲路。近幾年,又提出了由陶瓷產業向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升級——陶瓷不僅是消費品,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
【“中國陶瓷總要有自己的東西”】
中國古代陶瓷成就非凡,世界各大博物館都有中國的古陶瓷藏品,但是近現代卻少有陶瓷珍品問世,反而是英德法日的陶瓷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發展。面對近現代衰落的中國陶瓷,做了一輩子的陶瓷的蘇同強董事長有他自己的感受。雖然在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制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中國的陶瓷過去曆史上形成了產地的概念,卻沒有品牌的概念。華光陶瓷從90年代中期就提出要堅定不移的走品牌經營之路,自主創新之路,精細管理之路。華光陶瓷1996年上市,1999年成為第一塊馳名商標。
蘇同強董事長表示,雖然近現代國外的制瓷工業較為發達,但是多屬機械生產,陶瓷多在消費領域,屬於日常用品。中國的陶瓷卻不僅是產品,還是藝術、文化,有著深厚的曆史內涵。過去也有一些外國企業慕名而來求貼牌生產,都被蘇同強董事長拒絕了,“中國陶瓷總要有咱自己的東西,它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意義,更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蘇同強董事長的自信來自於愛國之心和曆史責任感,也來自於華光陶瓷先進的制瓷工藝水平。華光陶瓷瞄准高端市場,在技術、工藝、產品、材質等方面進行創新,先後研制了高石英瓷、骨質瓷、華青瓷等高端材質。同時改進陶瓷的傳統工業流程,引進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以電和天然氣作為能源,降低能耗,節約成本。將過去高能耗高汙染的傳統行業改造成清潔環保的現代產業,提高產品的價值,用更少的能耗創造更大的價值。
【“陶癡”的世界夢】
華光陶瓷在傳承中華曆史文化的同時,還引進西方的優秀文化,中西融合。成立國際設計師聯盟,邀請中外名家進行藝術交流,討論陶瓷產品上的中西結合。例如在新西蘭設計師設計的新西蘭器形茶壺上,用中國的傳統工筆畫,描繪出新西蘭的國鳥幾維鳥,將新西蘭的傳統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完美結合。
蘇同強七歲就開始學習制陶,家學淵源深厚,一生酷愛陶瓷。他認為,陶瓷是一種火與土的藝術,世界上最美的東西都凝聚在陶瓷裏,周圍人都戲稱他為“陶癡”。蘇同強一生孜孜追求弘揚陶瓷文化,帶領華光陶瓷從一個生產“腐乳罐”的破落工廠,成為生產“國賓瓷”的國窯,讓中國的現代陶瓷走向世界。
很顯然,國家“一帶一路”的大戰略正為蘇同強“世界陶瓷夢”的提供著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蘇同強表示,華光陶瓷將牢牢抓住這一曆史機遇期,努力提高制作工藝,拓展陶瓷藝術及曆史內涵,通過“一帶一路”,讓中國當代陶瓷回歸世界舞臺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