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中國國家統計局19日公佈2015年的經濟運行數據,去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6.9%,為1990年以來最低增速,但仍達到了7%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香港輿論認為應理性看待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堅持改革穩中求進。
《文匯報》20日發表題為《客觀看待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速》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這兩年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能夠保持7%左右的增長速度不算低,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名列前茅。應客觀看待內地經濟增長速度降至25年來新低的情況,既要充分估計到困難、挑戰和風險,也不必過於悲觀失望,而是要以積極應對挑戰的態度,把握發展趨勢,趨利避害,穩中求勝。
社論指,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適度下調,正是中國政府為達至經濟發展新常態,採取了一系列新的經濟政策的結果。要做到長期穩定和健康的發展,就不應不切實際地單純追求GDP的高增幅,關鍵是要經濟結構合理,經濟效能和經濟品質良好。
《香港商報》在20日的社評中指出,從國內發展角度看,6.9%的GDP增速符合李克強總理去年做出的“7%的增長速度多一點少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這樣的權威表態;而市場也做出了正面反饋,本港和內地兩地股市昨日結束了近段時期的跌勢,迎來大幅上漲,說明這一經濟增速符合市場的預期。
社評同時指,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預防中國經濟落入硬著陸的陷阱,需要經濟當局多管齊下,進一步加大改革措施,維持經濟的平穩,防止“硬著陸”的出現。除了近期內地官方不斷提出的供給側改革,消化房地產等領域的過剩產能之外,有關當局也可以適當考慮進一步結構性的減稅措施,在減少企業負擔的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刺激居民的消費潛力,助力內地經濟實現歷史性的結構轉型。
《明報》在題為《經濟週期下行不足慮 堅持改革可披荊斬棘》 的社論中指,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特別是美國和歐洲經濟復蘇乏力之下,難以獨善其身。不過,撇除客觀因素無法控制,難免受拖累之外,若主觀可控事務調整好,足以抵消外圍情況的影響。進一步調整好中國經濟的體質,不僅為應對今次下行週期,而是內地應該長期持續的努力方向。
《香港經濟日報》在20日的社論中指出,內地去年經濟續弱,市場料人行勢再鬆貨幣,惟中央明示今年重點是供給側改革,經濟將呈L形走勢,難望大鬆貨幣穀經濟,真正關鍵還在能否營造穩定環境、防範風險,紓減短期陣痛,讓供給側改革順俐落實,為長遠發展注入更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