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外貿資料預示內外需均疲弱

第一財經

text

【亞太日報訊】中國11月的進出口均大幅低於市場預期。海關總署昨日公佈的資料透露了上述資訊。

以美元計,11月份出口增長顯著放緩,同比僅增長4.7%,低於10月份的11.6%。11月份進口增長也大幅低於市場預期,同比下跌6.7%。

按美元計價,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9萬億美元,增長3.4%。其中,出口2.12萬億美元,增長5.7%;進口1.78萬億美元,增長0.8%;貿易順差3325億美元,擴大42.2%。

傳統聖誕季,本該上行的出口表現疲弱,讓人隱約不安。按此推算,年初預定的全年外貿增長7.5%的目標恐難實現。

由於內外需求均呈現疲軟態勢,第四季度和全年經濟增長可能難以實現7.5%的增長。

傳統上,中國一年中出口的黃金月份是9、10、11月。這三個月是暑期返校和年末聖誕大單。今年10月份的外貿走勢基本吻合傳統預期,但11月的出口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

從一些先行指數來看,這一結果也並非沒有預兆。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記者分析稱,11月份,PMI(採購經理指數)新增訂單指數下滑,秋季廣交會訂單量下滑6.1%。

此外,主要交易夥伴中,除了美國微弱增長,歐洲、日本經濟狀況都不好:日本經濟連續兩個季度衰退。10月份最新預測顯示,歐盟經濟今年預計增長0.8%, 明年增長1%,都比年初預計大幅下調。

11月進口下滑幅度遠高於市場預期。

通常來說,年末不僅是企業密集出口的高峰時期,也是突擊進口的高峰時期。因為手中留存的外匯必須突擊花完,否則不僅餘額要上交國家,明年能夠批准的外匯額度也會相應減少。

11月出現的進口大幅下滑意味著,不論是大宗商品價格,還是國內經濟需求,都在縮減。

一般來說,影響GDP表現的指標主要包括工業增速(大致權重1/2)、發電量,以及PMI指數,這三個指數都在下降。8月份發電量更是出現2009年以來首次負增長。

今年10月份,中國曾出臺鼓勵進口的措施。但按照一般規律,這些政策至少需要三個月才能看到效果。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給本報記者發來的評論表示,進口下滑,顯示大宗商品需求疲弱。雖然早前11月份PMI資料已顯示內需持續疲弱,但進口如此大幅下降仍出乎市場預料。

由於過去兩個月中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也不能排除這一價格變化對進口造成的影響。此外,價格大跌之後,大宗商品的存貨水準大幅上升,去庫存化的過程也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

海關資料顯示,過去11個月,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加,進口均價普遍下跌。(一財 郭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