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上的戰爭與和平 中韓日畫家反思二戰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不打仗,誰都有飯吃,能學習,能說不,做了壞事就道歉,所有的生命都同價……”這是日本畫家濱田桂子創作的《和平是什么?》,繪本試圖用幼兒都能夠理解的方式,詮釋什么是戰爭與和平。

2006年開始,中韓日三國的12名畫家加入“祈願和平”繪本計劃。2015年12月11日,在中國國家公祭日到來前夕,譯林出版社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系列圖書迄今已在三國出版8種、24本。除了《和平是什么?》之外,還有反映戰爭對人民生活和傳統文化踐踏的《迷戲》、反映抗戰中長沙大火慘案的《火城——1938》、講述中日兩國青年因為二戰爆發而令人唏噓的友誼故事《兩張舊照片的故事》,以及韓國畫家創作的、旨在揭露慰安婦傷痛的《花奶奶》,反應朝韓問題的《非武裝地帶的春天》,日本畫家創作反映日本民眾參軍慘況的《能聽見我的聲音嗎?》和抨擊日本軍國主義的《靴子的行進》。其中6本已被譯成英文即將在英國出版。

“祈願和平”繪本計劃的發起人是日本畫家濱田桂子。伊拉克戰爭爆發後,日本的103名繪本畫家聯合創作了一本《世界的孩子們103》,描寫了在世界各地的戰亂中那些受苦受難的孩子們,發出了“在大人們發動的戰爭中,最大的犧牲者不是士兵而是孩子”的呼聲,在日本引起了極大反響。然而,就在這本書出版的第二年,又發生了時任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以及日本右翼篡改歷史教科書的事件。

“我擔心日本未來的孩子們正常的歷史觀會受到影響,就與一起參加103名繪本畫家計劃的朋友談論了這件事,大家萌生了‘讓東亞的畫家一起做個和平繪本怎麼樣’的想法。”濱田桂子說。

譯林出版社負責該計劃在中國的出版工作。負責人劉鋒告訴記者,繪本定位是反思二戰,也就是侵華日軍的罪行。因此,立項後,12位畫家及日韓兩國出版社負責人全部來到了南京,進行研討。

“他們一起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許多畫家都落淚了,感觸很深。”劉鋒說,大家共同確立了主題和每位畫家創作的角度,並且約定,要真實地記錄歷史、分擔過往的痛苦、走向和平的明天,一定要讓孩子們領悟如何彼此關愛,相互尊重,避免暴力,避免戰爭。

中國畫家姚紅用3年多的時間創作了一本《迷戲》,角度是通過一個小女孩的視角,展現一種美好生活文化即京劇被戰爭所破壞。

“我幾乎是花了3年多的時間,看了一尺多高的各種歷史資料,努力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曾經經歷過1937年戰亂的老奶奶,回望自己童年經歷過的戰爭。”姚紅說。對於畫家們而言,最困難的部分,還是如何把沉重的戰爭主題與兒童閱讀結合起來,要用什么方式讓孩子們能夠理解戰爭的殘酷。

儘管中日韓三國已經達成了合作出版的計劃,然而涉及日本侵略歷史,一些作品仍然受到了日本右翼的阻撓。韓國畫家權倫德選擇了慰安婦沈達蓮的真實故事作為題材,迄今已經完成中文和韓文版的出版,但日文版卻一拖再拖。

“這本書完成後很久,我仍然常常想起慰安婦奶奶們辛苦生活的樣子。我們需要力量來抵抗痛苦的戰爭與暴力,無知與野蠻,歧視與漠視。”權倫德說。

“作者們都在反復斟酌如何設計和表現主題,每當做好草稿就請中國、韓國和日本的作家過目,互相交換各種意見。因此9年過去了,12本的計劃仍未完成,但已經面世的8本都產生了極大的反響。”劉鋒說。

這套繪本在三國均受到學校老師、圖書館員和閱讀推廣人的高度評價。南京市瑯琊路小學的語文老師周益民選擇將《迷戲》和英國反映二戰的繪本《鐵絲網上的小花》,一起給學生們閱讀,進行對比教學。

“雖然戰爭並不在眼前,但世界上的地緣衝突仍在不斷發生,許多兒童甚至加入了屠戮的行列。在歷史課本上只能看到‘某年某月某日,戰爭爆發’一句話,通過繪本,直觀呈現出和平生活被破壞。因此對於孩子們來說,能夠產生更深一層的思考。”周益民說。

“我們不僅是為今天的兒童,也是為70年前的兒童們在創作。”姚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