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而战!马晓春的战“疫”137天

text

在辽宁省内三大新冠肺炎集中救治中心和朝阳市之间奔波,指导辽宁援鄂医疗队重症救治工作,奔赴牡丹江、绥芬河和吉林抗疫一线……为了挽救更多重症患者的生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晓春忙碌了整整137天。

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马晓春临危受命,担任辽宁省新冠肺炎重症专家组组长,担负为省内新冠肺炎重患提供救治保障的重要任务。

作为辽宁省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团队的总指挥,马晓春提出全省一盘棋的重症病人管理模式,建议筹建辽宁省三大新冠肺炎集中救治中心,并牵头组建了辽宁省重症患者救治前线指挥部,集中优势力量,为辽宁省内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量身定制”救治方案;指导各个城市组建重症患者救治队伍,集中力量分层救治患者;建立ECMO小组、预备应急分队及专家指导组以应对随时可能突发的任何情况。为了挽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生命,他带领重症团队拼尽了全力。

马晓春的时间全部用在了重患的会诊、救治上,他经常是刚刚结束全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集中会诊的早会,马上就要赶往大连、锦州集中救治中心或朝阳等定点医院,因为有更为危重的患者等待他去救治。

说走就走成为马晓春的常态,即便在疫情形势最严峻之时,他四处奔波救治患者的脚步从未停歇。身边的人注意到,无论何时,马晓春总是随身背着个双肩包。包里除了口罩等必要的防护装备,还有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只为在患者有需要时能及时赶过去。

马晓春经常奔波于沈阳、大连、锦州集中救治中心和定点医院,每天跟进辽宁省内所有重症病例的情况,所以他对省内每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情况了如指掌,为这些重症患者提供了精准的救治方案。

马晓春不仅是辽宁省内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的“掌局者”,亦是辽宁省支援湖北战“疫”的幕后“硬核”力量。

虽未亲至湖北,但马晓春始终关注着湖北抗疫一线。辽宁省派往湖北抗疫一线的每一个重症团队,在医护力量搭配等方面他都给予了中肯的建议。不但如此,他还加入了每一个重症团队的工作群,与他们一同解决医疗救治中的困惑和难题,并对进入武汉的第一批、第二批医疗队提出建议及防控指导。同时,借助医院搭建的远程会诊平台,组织联合省内重症医学专家,集聚“辽宁智慧”,对一些棘手的重症患者病例进行探讨,给予更佳的诊疗方案。而他建议的派出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受援地病区开展工作更是得到了国家及省里的认可,为辽宁省援鄂医疗队迅速进行重症患者救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症病人的管理一定是团队管理。团队管理要求成员专业、理念等方面一致,互相理解、认同,这样在一个新环境下救治患者时效率才会更高。”有着近20年重症患者救治经验的马晓春对此深有感触, ICU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团队的工作,没有团队就没有ICU的工作。

一边是“家里”,一边是“远方”。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好转,一心战“疫”、两边忙碌的马晓春本可以放下肩上的重担歇一歇。但当牡丹江、绥芬河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时,他又一次背起行囊,奔赴黑龙江抗疫最前线。作为国务院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专家,4月14日,马晓春抵达牡丹江时,正赶上红旗医院整个医院腾空,用于救治境外输入新冠肺炎患者。马晓春和来自其他省份的几位重症专家帮助医院妥善转移普通患者,建立ICU、设计通道,短短4天时间,完成医院改造。在接下来的患者救治中,马晓春与当地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用丰富的重症救治经验和高超的专业技术为当地医院提供强大技术支持。在支援牡丹江战“疫”的一个月里,马晓春参与指导救治409例病人,其中重症及危重症病人22人,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病人零死亡。

在完成牡丹江的抗疫工作后,按计划要返回辽宁,但吉林舒兰又出现新的疫情,马晓春接到国家卫健委的指令后紧急转战吉林,指导当地提升新冠肺炎防治救治能力。其间,马晓春深入当地定点医院,帮助理顺院感流程、查找防控漏洞、分析问题原因、讨论整改办法,每日进舱对病人进行床头查房,及时调整病人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降低了重症患者的病亡率。

6月4日,马晓春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平安返回沈阳。从1月20日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视电话会议,投身抗疫战斗直至支援吉林归来,马晓春坚守抗疫一线整整137天,也是唯一参与了整个东北战“疫”的专家。这一次,他终于放下了肩上的行囊,却没有卸下肩上的责任。

在隔离休养期间,马晓春每天照旧指导科室的日常诊疗工作、辅导学生的论文答辩,总结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经验。作为辽宁省重症医学科的带头人,他还在思考辽宁重症团队的未来发展,积极推动重症医学学科的长远发展。(总台央视记者 李承泽 王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