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悶|上善若水——記一名聯合國兒基會"水博士"

亞太日報

text

在學校考察時,孩子們圍著楊振波,他喜歡孩子們身上的陽光勁兒

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 李豫川

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很幸福,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並造福社會更是幸福感滿格。楊振波就是這樣一個幸福的人。他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中國辦事處水與環境衛生項目主任,被同事們親切稱為“水博士”。

我們到達“水博士”在香港的辦公室時,他正撲在電腦前飛速敲字,看到我們進來,微笑着請我們再給他一點時間完成工作。“水博士”很樸素,兒基會的藍色工作衫是他身上出鏡率最高的衣服,沒有誇誇其談,喜歡用資料說話,喜歡到一線做事。

楊振波與兒基會結緣於上世紀90年代,那時,他還在衛生部所屬的相關機構從事中國農村改水改廁工作。2006年春天,楊振波正式加入了兒童基金會印尼辦事處,用他自己的話講,開始了全心全意為孩子服務的事業,“讓他們快樂,這事兒很有意義。”

赴印尼執行首次任務

這些年,楊博士多次參與了大型天災的重建工作,包括東南亞海嘯、汶川地震。他自稱是一個在一線解決困難的人。印尼海嘯救災工作是楊振波加入兒基會後的首次任務。2005年7月,他被派往印尼亞齊省,協調整個亞齊地區所有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的國際機構。

南亞海嘯重災區印尼阿齊省的這所小學,在海嘯中被嚴重摧毀。在UNICEF的支持下,校園及校內的供水及衛生設施都得以重建

“協調工作不容易啊!”楊振波回憶道,那時,數十家機構在印尼提供災後服務,但不同機構都有自己的風格。比如如何指導災民安全燒水,每家機構說法不一。後來,經過討論由兒基會統一標準,冒泡後再燒一分鐘即可飲用。協調中最大的困難是並非每個機構都“召之即來”,有時來,有時不來,很需要耐心。另外,資金問題也困擾着一些機構,為了共同的目標,兒基會慷慨解囊。從過渡期到災後重建,每一個項目都是精心設計,着眼長遠。

災後5年中,UNICEF在當地協助重建了超過345所學校

為災區提供清潔的食水及環境衛生對保護受災兒童的健康至關重要

身為“水博士”, 楊振波自然很關心災區學校的飲水問題。他努力說服了亞齊當地政府,告訴他們如何充分利用救災資金轉化為常規發展,保證當地學校的供水設施和廁所衛生設施。“我們帶着那些官員到越南學習,在路上討論形成了具體項目。”

中國的老百姓是幸福的!

政府的配合程度與項目的實施效果息息相關——這是楊振波多年的經驗。與印尼救災相比,中國政府更高效、更積極的救災行動令他至今仍感動於心。

2008年6月12日,楊振波到達汶川災區開始評估工作。在學校考察,孩子們都圍着他,有的孩子還找他簽名。楊振波第一次覺得自己像個明星,“被孩子們包圍的感覺很好!”震後一個月,災區的兒童很快就恢復了他們應有的狀態,災害似乎沒有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創傷。“我喜歡孩子們的陽光勁兒”。楊振波欣慰地說,大災大難前,國家力量體現尤為明顯,我們的國家和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很關鍵。

2008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中國辦事處水與環境衛生項目主任楊振波博士在汶川作災情評估工作

那時,許多愛心組織也在汶川災區服務,不少在全球支援過的義工告訴楊振波,中國的老百姓很幸福!“國家能在很短時間裡讓孩子讓老百姓恢復正常狀態,值得驕傲!”。

“到一線實實在在做事”,楊博士這樣要求自己。在汶川災區,他親自為民眾安裝淨水器,從設備運抵機場到項目點組裝、啟動、出水。看到老鄉們的笑容,他便十分滿足;他在學校手把手地教孩子們“洗手六法”,既動嘴,又動手;針對一些地區的水井砷含量超標,他到一線做系統篩查工作,2005年做出了全國重點水砷超標地圖。隨後,他們與衛生部、水利部合作,解決了那些地區的飲水安全問題。

辦法總比困難多

1996年,兒童基金會開始提供對中國農村學校的服務,改善供水和廁所環境;2001至2005,改善環境衛生工作成為重點;2006至2010年是設計學校的水和環境衛生項目,通過示範總結經驗,再將經驗納入國家政策制定層面再推廣;2011至2015年,解決民眾供水、學校供水和醫療衛生機構供水問題。

楊振波博士手上的淨水丸在災區可大派用場,每粒可淨化4至5公升污水,讓兒童安全飲用

楊博士的日子過得很忙,很充實。他記得,起初,做改善學校水和個人衛生、環境衛生項目時,他們選擇了5個項目省和5個項目縣,每個項目縣有10個示範學校。而到2015年,示範學校已達三百多所。“學校項目推動了當地政府對整個地區的改造”,他說,四川廣元由十所示範學校推廣至整個廣元,重慶把示範模式寫入了市政策文件,由3個示範縣推廣到40多個縣。從示範到推廣,這就是價值。

楊振波至今仍記得,重慶當時參與該項目的公務員們在啟動儀式上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很感動,他們推動項目的速度很快。”他說,政府明白,飲用安全水對孩子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除了飲水問題,楊振波在農村還要向老百姓宣傳廁所衛生環境的重要。在甘肅岷縣的村莊改廁工作中,他為村裡的幹部和赤腳醫生進行培訓,培訓結束,村長請他再多留幾天,為村民做培訓。“我聽了特高興”,他說,老鄉們的回饋證明了他們工作的價值。

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UNICEF HK)成立於1986年,是本地一個獨立的非政府組織,通過向公眾募捐、與私人機構建立夥伴關係、籌辦特別活動等方式,支持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工作,三十年來,已籌得近25億港幣善款。

“我們的工作就是為了孩子”,由於中國的地區差距和城鄉差異,楊振波他們的項目主要集中於中西部地區。他說,下一個五年計劃已制訂,涉及衛生、教育、營養、兒童保護、環境衛生等十個方面。

有許多工作要做,盡力改善一點,盡力發掘兒童的潛能讓他們更好地發展。楊振波,“水博士”,又出發了!

香港不悶·李豫川 作者簡介

李豫川,成都人。

埃及解放廣場洶湧的人潮,利比亞班加西此起彼伏的槍聲,這一切讓我體會到“記者”的含義,明白了用筆書寫的意義。在埃及兩年工作的經曆,也讓一個嬌憨的女孩踏上了自我發現的旅程。

2013年春天,惜別古老的尼羅河,來到維多利亞港畔,中東的轟烈已成雲煙,眼前展現的是“東方之珠”的動感。我喜歡漫步於港島上環的古老街巷,在市井小店裏品嘗鮮蝦雲吞。幸福,其實就這麼簡單而實在!

在香港,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一盞複古燈、一臺筆記本,我享受在香港的夜裏碼字,記錄不是為了刷新自我的存在感,或證明在熱點、重大事件中的“我在場”,而只是源於一顆熱愛“寫字”的心,一股想要分享美好的勁兒。我的字裏行間,只想體現那些豐富的人、有趣的事、真實的日子。

當你刷完屏,能輕輕歎一句,“噢,香港原來是這樣!”,這便足夠!香港不悶,也許比你想像的更豐富!

來吧,讓我們一起品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