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副外長級高官磋商11日在韓國舉行,討論三國合作方案,並為有望本月下旬重啟的中日韓外長會做準備。三國外長會自2012年4月會後至今,已中斷兩年。
此次備受矚目的會議上,中日韓三國代表會聊些啥?首爾XINHUA日前轉發一篇新華社文章,為您詳細解讀。
為更高層會晤打基礎
3月11日,中日韓三國代表在會前合影。姚琪琳攝。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韓國外交部次官李京秀、日本外務審議官杉山晉輔11日在韓國首爾會晤,是繼去年9月中日韓高官會後再次在首爾聚首。
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副所長郭延軍說,三國這次副外長級磋商是為暫停了3年的中日韓外長會做鋪墊,從而為三國領導人會議“打基礎。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自2008年起每年召開一次。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臺後,2012年12月不顧鄰國反對參拜靖國神社,使得中日和韓日關係嚴重惡化,原定於2013年5月在首爾舉行的三國首腦會談被迫中斷。
郭延軍認為,對於中日韓三方的會談和會晤來說,“雙邊關係是基礎,中日、韓日關係從去年開始有所轉圜。韓國總統朴槿惠在去年東盟—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表示,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舉行中日韓外長會晤,並在之後舉行三國領導人會晤。
而在中日關係方面,去年11月北京APEC會議期間,中國領導人應約會見日本領導,兩國就處理和改善兩國關係達成四點原則共識。
隨後,中日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第三輪磋商今年1月在日本舉行,雙方舉行了磋商機制全體會議和機制下設的政治法律、海上防務、海上執法與安全及海洋經濟四個工作組會議,就中日關係、東海有關問題及海上合作深入交換了意見,並就一系列問題達成一致。
有消息說,中日防務部門已就海空聯絡機制達成共識,機制啟動的技術條件已經具備,只要日方不為兩國關係轉圜製造新障礙,兩國有望儘快啟動該機制。
低政治領域可成合作突破點
3月11日,中日韓外交高官會在首爾舉行。姚琪琳攝。
專家多認為,中日韓三方均“有意願改善關係,這其中有內部和外部原因。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所長魏玲認為,之前中日是“政冷經冷,但我們現在看到經濟已呈回暖勢頭,2014年東亞經濟增長強勁,三國經濟合作需求很大,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以中日為例,中日兩國互為重要近鄰,同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兩國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有利於兩國各自的發展。只是,客觀上,中日經濟地位和實力發生很大變化,中國經濟強勢崛起,而日本處於調整期。如何在心理和政策上調整,日本要做出艱難選擇。
同時,中日與韓日之間的關係緩和也是國際社會所樂見的,這對於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德國總理默克爾最近訪問日本時,也敦促日本改善與鄰國的關係。
不過,由於日本執政層前一段時間就歷史和領土問題的一系列錯誤言行,中日和韓日之間的各領域合作受到嚴重阻礙,恢復起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郭延軍說,三方雖然目前有19個部長級合作機制,但缺乏亮點,各領域之間缺乏一個總體更高層次的合作機制,使得一旦政治降溫,就會導致多方合作放緩。
他認為,在三方諸多合作領域內,海洋領域合作值得突破。同時,在環保等“低政治領域的合作,比如污染監測等,可以作為三方關係的“潤滑劑,深入推進的同時提升層次,繼而推動建立更廣泛的“一攬子合作機制。
關鍵要看安倍政府言行
3月11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在會議上發言。姚琪琳攝。
中日韓有意願也有機會改善關係,但關鍵還在於日本安倍政府的後續言行。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楊伯江說,中日韓三國在既有基礎上邁出新步伐,值得充分肯定,但即使外長會能夠順利舉行,“其後也未必能緊接著舉行領導人會議,這需要有合適的氣氛和條件。
專家認為,日本政府在多項事務、尤其是歷史問題上的表現,破壞了中日以及韓日雙邊關係的政治基礎,是中日和韓日關係轉冷的根本原因。只有日本就歷史問題等有“恰當合格的表現,中日和韓日關係才會企穩,緩和勢頭才能得到穩固。
楊伯江告訴新華國際用戶端記者,我們需要關注安倍預計年中將發表的“安倍講話,屆時日本能否真誠面對歷史並反省,備受各國、尤其是中韓等鄰國關注。
與楊伯江觀點相近,郭延軍也說,從目前情況看,中日韓高官會以及可能成行的三方外長會要想“達成新的共識、有所’突破’比較難,關鍵在於日本的言行。專家認為,三方正努力推進務實領域的合作,而在政治領域,目前只能謹慎樂觀。
魏玲說,我們注意到德國總理默克爾近日訪問日本時多次提到歷史問題,但日方的回應均比較保守。接下來,因錯誤言行而面臨國際輿論和民心向背壓力的安倍政府如何做,就要邊走邊看。
王毅外長本月8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歷史問題多年來困擾中日關係。“70年前,日本輸掉了戰爭。70年後,日本不應再輸掉良知。是繼續背著歷史包袱不放,還是與過去一刀兩斷,最終要由日本自己來選擇。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中日關係的關鍵一年。雙方應著眼長遠,在維護和落實四點原則共識基礎上,處理好歷史、領土等重大敏感問題,推動兩國關係持續邁出改善步伐,逐步使兩國關係重回良性發展軌道。(新華國際用戶端記者杜白羽,編輯耿學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