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新冠疫情改变中国人用餐文化

text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4月23日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逐渐缓和后,中国的各个餐馆都开始复工。就疫情是否对消费者的餐饮习惯产生影响这一问题,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广播电台记者采访了多位中国民众。

报道称,中国的疫情高峰在3月中旬已经过去,当时全国的公共交通已经复工,咖啡馆、餐馆和购物中心也开门营业。按照百度(Baidu)的数据,截至3月初,北京超过90%的公共饮食机构开门迎客。其它一线城市的指标与首都北京区别不大:上海87%的咖啡厅开张,广州——超过84%,宁波——超过82%。

报道注意到,但人们仍像过去一样担忧进入餐馆和咖啡馆,更倾向于呆在家里。一些人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信社和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虽然疫情期间人们的饮食偏好没有发生变化,但必须呆在家中、遵守预防措施已经教会他们自己做饭,有些人甚至打算把新近养成的习惯保持到疫情结束后。

北京的蒋女士表示,“疫情前后饮食习惯和偏好没有发生变化,不过没有再选择过外卖服务,基本都在家用餐。”

北京的郭先生则坦言,“疫情前我都是在外用餐比较多,口味偏重。疫情期间则基本在家自己做饭,口味也越来越清淡。不过这种变化是被动的,待疫情结束后,我还是会选择在外用餐,毕竟方便。”

报道称,还有一些人提到,他们开始吃得更多。

惠州的孙女士称,“因为还没有复工,所以饮食时间有所变化,从过去的早中晚一日三餐改为了早午餐、晚餐和夜宵。”

尽管如此,人们在翘首以待危险过去,好再次前往自己喜爱的餐馆,品尝在隔离期间日思夜想的美味佳肴。

孙女士称,“疫情过后我会最先去海底捞火锅店。”

北京的郭先生表示,“能够去餐厅的话我应该会最先点麻辣小龙虾。”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周鸿承博士告诉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疫情可能促使中国用餐文化发生某些转变。

“我认为饮食结构和菜肴内容发生改变的可能性较小,因为饮食结构的稳定性很强,清淡、素食或重口味等习惯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考虑到饮食卫生问题,可能一些饮食方式会发生变化,比如实行分餐制和公筷制、勤洗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