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控大股東減持成“救急藥”?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 何婧媛】上周,滬深兩市交易所對外表示,密切關注上市公司大股東對于通過大宗交易渠道減持的相關動態,并重點監控大宗交易買入方的后續動作,核查大股東減持是否存在對于市場的沖擊行為。在此前,傳監管部門要求試圖通過大宗交易渠道減持的上市公司減持比例不能超5%,更有消息稱上限為1%。

證監會在本月7號發布的《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對于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和董監高來說大宗交易成為最適用的渠道,但本周三,針對大股東減持兩大交易所表態,暗示暫時不要減持,這意味著大宗交易這一渠道也受到了限制。

一位從事大宗交易商負責人透露,在本周三前上市公司還在很積極的接洽有關減持的事宜,但現在事態突變,更多的公司選擇“按兵不動”。近兩日,上市公司大股東紛紛作出不減持“承諾”,以減輕投資人對于大股東減持的恐懼和穩定股市。但對于犧牲大股東利益來“顧全大局”的做法,真的能夠給當下的股市吃下一個“定心丸”嗎?

大股東的減持意向,與前段時間的市場下跌的關系密不可分。其實從深遠的角度來看,為了股市的健康和穩定發展,市場不應將大股東的“不減持”作用夸大而忽略其他因素。對于股市,大股東的不減持只能說是一種臨時“救急”的行為。減持新規雖然能夠人為控制可交易股票的供給減少而下跌的壓力,但負面影響就是造成流動性萎縮。近來的熔斷機制帶來的不穩定,給投資者帶來恐慌情緒,若再加上流動性萎縮可能會使得投資者因恐慌情緒加重而紛紛逃離股市。

從股市健康的發展角度講,市場更需要支持大股東進行合理、合規、有序的減持。例如今次的《減持規定》內容基礎上,再完善大宗交易與協議轉讓的減持方式,通過大股東對集中競價交易、大宗交易、協議轉讓三種減持方式在總額上加以控制,盡量減少大股東短時間內集中減持給市場帶來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