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放开之际的松紧冲突

界面新闻

text

对于“现在重启一般性商业活动是安全的”这一观点,共和党人的支持率比民主党人平均高出五倍。因此,是否重启经济,这一议题常被认为是党派之争。

但在许多家庭里,人们也在争论,面对新冠病毒的威胁,我们采取的措施究竟应该是松是紧?该邀请朋友到家里么?能邀请姨妈来参加庆生派对吗?爸爸能溜到高尔夫球场打球吗?妈妈能出门做头发吗?

这些冲突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想法:有些人对解封感到不安,且不愿违背官方提出的佩戴口罩等建议。这些人认为,虽然不舒服,但还是安全更重要。另一些人则对指令感到抗拒,他们对于目前实施的种种限制感到焦虑甚至愤怒。

这些区别并不只是人格类型上的偶然区别,它们也反映了社会主要观点的不同。如果无法更好地了解这种区别,我们很难过好新冠疫情下的生活。

作为一名文化心理学家,我在过去的25年里持续研究人与规则的关系。有的人的观念比较“紧”,他们能注意到身边的规则,他们强烈地希望规避错误,对于冲动有许多控制,且喜欢建制与秩序。另一些人的体质则比较“松”。他们对规则持怀疑态度,愿意冒险,在混乱与模糊中也感到舒适。这两种观念在本质上都并非是绝对坏或好的,但它们能够影响个体甚至国家的行为。

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改变

让我们从宏观层面上看看新加坡和巴西在文化上的不同。根据我们的调查,新加坡是个比较“紧”的国家。这意味着这个国家实施了很多法律和规章,人们若越线就会被施以惩罚。在新加坡,你甚至会因为吐口水而被罚款,将口香糖带入境内也属非法。

巴西则是一个比较“松”的国家,对民众纵容得多。“松”的文化往往比较无序甚至混乱,但它往往对不同群体更加宽容,且鼓励创造性的表达——这一点从巴西每年狂欢节的盛况便能看出。

巴西狂欢节 图片来源:Fernando Frazão/Agência Brasil

在微观层面上,让我们思考一下这种松与紧在家庭中带来的对立。你是那种什么事情都要管的家长,还是那种相对宽松的家长?你的孩子通常来说遵循规则还是挑战规则?你会把湿毛巾扔在床上,还是像床单一样整洁地悬挂起来?你是否会因为把碗碟胡乱塞进洗碗机里而被家人斥责?

这种松与紧的区别反映出一个国家或个人是否曾经历战争、饥荒、疾病、高度的压力或者创伤。简而言之,经历这些威胁越多,就越容易养成偏“紧”的观念。从进化的角度看,这很合理:建制和较强的社会秩序是应对潜在危险的保障。

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的封城使得这种倾向性更为明显了。在面对威胁时,倾向于“紧”的家人和朋友们拥抱秩序和限制,他们越发一丝不苟,或许会给买回来的食品杂货消毒,或不停地擦拭门把手。那些比较“松”的家人和朋友们则感到幽闭恐惧,他们不适应口罩,或许会认为大范围的公共健康规定可能是小题大做。

一些家庭内部正在经历高度的焦虑和摩擦,这不足为奇。除了全球性大流行病带来的压力,人们还在努力适应一套全新的社会规范,这种规范或许与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本能正相违背。

在循序渐进中解决松紧之争

这种努力并不至于使人崩溃。理解“松”与“紧”背后的原因能帮助社会很好地处理这种不同。

很多证据都证明了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在真正的危机面前,“紧”能够帮助我们达成某种目的。比如,当一个社群内的新冠病毒病例持续增长,且可能压垮其医疗系统时,人们共同遵守规则——保持社交距离、佩戴口罩、勤洗手——显得极其重要。那些观念偏“松”的人会对任何侵犯个人自主权的行为做出激烈反应,对他们而言,做到上述种种很困难。

羞辱、批评、鄙视这些人并没有什么用。更有用的是让大家知道这些限制只是暂时的,我们越是认真地执行这些限制,它们就越早能被解除。观念“松”的人们也有自己的角色需要扮演——他们“跳脱”的想法能够帮助他们找到在社交隔离中保持与他人联系的新方式,或是在家发明出新的享乐方法。

另一方面,当威胁减弱时,人们可以在保持警惕的情况下适当放松。观念偏“紧”的人们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放松执行规则会让他们感到脆弱。的确,我们的研究显示,更“紧”的人们通常更难放松。这是有进化学理论基础的,因为这是在经历威胁后降低风险的一种方式。

关键在于,我们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措施。观念偏“紧”的人或许在人群密集的商场里或海滩上时会感到恐慌,让这些人逐渐习惯于拜访值得信任的朋友、邻居会让整个解封过程变得更加顺畅。

随着各国开启了走向经济新常态的漫长道路,我们都需要和我们的朋友、同事、和我们一起在超市购物的顾客们经历一场“松”与“紧”之间的冲突。学着认识社会中人们的不同,对缓和潜在的冲突有极大的帮助。在有威胁的时候“紧”,在安全的时候“松”——我们越是能这样灵活应变,我们就都能过得越好。

本文作者Michele Gelfand是马里兰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她受到美国国防部、联邦调查局和国家卫生基金会的资助。

(翻译:王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