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5月27日電(記者趙國華)“以前家裏經濟條件不好,想致富卻沒有門道,只能靠種田和打工維持生計。”在位於中國西北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紅河鄉上王村,村民王芳告訴記者,現在當地大力扶持農民發展設施農業,自己承包了5個蔬菜大棚種植辣椒和番茄,年收入超過10萬元。
彭陽縣地處寧夏南部山區,是國家級貧困縣。由於常年乾旱少雨,傳統大田種植難以滿足農民提高產量、收益的致富願望。
近年來,當地以推進設施農業建設為富民突破口,通過整合設施農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和旱作農業示範基地建設等項目,先後建成千畝以上集中連片設施農業示範園區12個,形成了3個萬畝設施農業生產基地,帶動全縣發展設施農業11萬畝。
王芳就是當地發展設施農業的受益者之一。“早就聽說種植蔬菜大棚利潤高,但光建設大棚的成本就要幾萬元,貧困農民一般無力承擔。去年,政府在村上統一建設了500棟大棚,農民只要交土地流轉費就可以承包大棚,算下來一畝地只需要400元,緩解了我們資金短缺的難題。”王芳說。
據彭陽縣農牧局局長劉世鋒介紹,目前,當地設施農業“支部+協會+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日漸成熟,覆蓋西安、蘭州、寶雞等大中城市的行銷網絡和信息、技術交流互動機制也已經基本建成,全縣90%以上的辣椒實現區外銷售。由於辣椒產業發展迅速、富民效果突出,彭陽縣先後被授予“國家級辣椒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中國辣椒之鄉”等榮譽稱號。
甘肅定西的馬鈴薯、河北萬全的玉米、江西贛州的臍橙……近年來,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成為中國很多貧困地區擺脫“窮帽子”的發展途徑。
在自然條件較差、工業基礎較弱的西北地區,優勢特色農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效果更加明顯。在同樣是國家級貧困縣的寧夏固原市隆德縣,發展中藥材產業就是當地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手段。
“貧困地區大多特產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好,更適於發展農業特色經濟。就拿隆德縣來說,這裡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適宜培育發展以道地中藥材為主的特色產業,特別是人工種植的黃芪、柴胡、板藍根等中藥材品質優良,成分接近天然產品,是國內藥學界公認的‘具有顯著特色的天然藥庫’。”隆德縣科技局局長何斌說。
近年來,隆德縣依託廣州香雪、大連佐源等國內大型制藥企業,加快中藥材訂單種植、精深加工、定向行銷和科技研發體系建設,種植大田中藥材8萬畝,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農民人均藥材收入超過400元。
“雖然我們這裡是貧困山區,但中藥材產業遠近聞名,讓很多農民脫貧致富,我流轉了幾百畝土地種植藥材。”固原市隆德縣聯財鎮趙樓村村民趙有和說,隨著扶持政策的增多,百姓保健意識的增強,對天然綠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這為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帶來新機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