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荣幸参加观传媒组织的这场节目,直接进入我们的主题:金融的风险,对经济究竟有多大的影响?我讲三个确确实实发生的案例,能看出金融风险对经济的整体影响。
第一个案例是在1996年到1999年,我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成员期间的事情。1998年我们接到了俄罗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贷款的紧急要求。当时问题出在哪?前苏联在解体的时候,俄罗斯采取的改革是休克疗法,(shock approach)。休克疗法的症结在,把国有资产都作为股份,分给了每一个从业人员。但从业人员的经济状况不一样,有的富裕一点,有的差一点。所以股份集中地被那些富人吞并了。
当时的卢布对美元的汇率今天来看有一定的高估,1卢布值2美元。所以那些有钱的富商们,一看到这个,就把卢布换成美元,都到了国外去了。经营这件事情的是花旗银行,所以花旗银行在整个的过程中,发了一笔,但是由于外汇储备的枯竭,再加上国内通货膨胀激烈地增加,使得物价一下很猛地上涨。
汇率由高估值贬值到后来几乎不值钱的地步,当时有一个笑话,卢布的货币可以做窗户纸来用。这是一个很突出、很明显的案例。我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执董会,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就觉得确实是金融出现的危机,给经济带来那么大的影响。可是基金组织里面也有一些国家,就说无论如何要帮俄罗斯,原因很简单,用英文说,Too nuclear to fall。它是一个核大国,我们不能让它倒下来,基本上是那么一个概念。所以能看出来金融对经济的影响。
鲍里斯·叶利钦向集会者祝贺民主的胜利(资料图)
第二个案例,今天可以作为故事来说,但这是确确实实发生的案例。1992年到1994年我做人民银行在欧洲代表处的首席代表,当时英镑受到了猛烈的攻击,原因是英镑和其他的一些欧洲国家的货币都是欧洲货币单位的成员,英文叫ECU(European currency unit)。在这里面对于各个国家的汇率浮动是有一定限制的,英文叫band,升值不能超过2.25%的幅度,贬值也一样不能超过这个幅度。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货币受到当时经济的影响,想做一定的调整,要出去。在当时的汇率情况下,1英镑值1.5美元,大家都觉得不行,对英镑有一定的冲击。
英国的货币当局想了一招,具体的办法是什么呢?把年利率由3%到3点几的幅度增加到15%。意思就是说吸收英镑,然后对外的汇率调高,调到1:2,1英镑能兑换2美元,目的是让人家更多的来囤英镑。可是计策并没有得逞,理由是什么?大家都看到英国基础的经济实力不能支撑一个高估的美元汇率。
所以当时以索罗斯为主,完全卖空了英镑。这种情况下,英国不得已只好后来又调回了1.5,所以索罗斯在两个月不到,就赚了人家英国人10个亿的英镑。在整个金融史里面稍微知道一点的人,大家也都记得这么一件事儿。
当时我也在伦敦,我自己也有经历,当然公家账户我们不能碰。但是私人的账户你能看到这个事实,你只要有1000个英镑,你当时到银行里兑2000美元,反过头来它的汇率恢复正常,一对1.5的时候,无形之中你1000英镑就等于赚了500美元。
所以索罗斯这样的人,就起了一个带头作用,我们叫做羊群效应(herding effect)。我们并不是跟索罗斯一样,因为他是狼。今天我们谈的话题就华尔街之狼。
我现在讲第三个事例,第三个事例也是我自己经历的。1992年,我在伦敦做首席代表,就接了一个案子。有三个加拿大人到了我们河北省衡水农业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去兜售备用信用证。
我估计大家很熟悉这一块,信用证本身叫做跟单信用证,也就是说我有商品,有卖方,也有买方,卖方跟买方签订合约以后,按照产品的质量要求,向买方提供,买方就等于在一家两边都同意的银行存一笔钱,等东西到货以后,验明它是不是符合买方的要求,假如说得以兑现,所有手续办成了,通知银行,然后卖方也觉得这个事情都已经完结了,就把这笔钱在银行里面做一个清算,基本上这个叫做L/C,就是信用证。
但是这三个加拿大人跑到了衡水,说我这有一个叫备用信用证。备用信用证(standby letter of credit)是什么意思?这个东西完全相当于一种债券性质。银行发了这个东西以后,持券人就可以找任何一家银行,以一定的贴水,也就是说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就是一种债券性质。
当时总量是100亿美元,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1992年的时候,我们中国的外汇储备不像今天有31,000亿,当时我们只有200亿,所以我们100亿就被人家骗出去了。像这种很生动的例子,我们费了很大的劲,我在伦敦的时候就受理了这么一个案件。可以跟大家讲,我到现在为止这一辈子没有进过法院,唯一的一次进法院出庭,就是为了这件事,好在我们准备工作是比较充分的,100亿的债券在有效期内。什么是有效期?发了备用信用证,一年内有效,你到银行可以做交易,但是我们就在有效期内收回了200张中的185张。这个案子我们就很成功地把它做掉了。
这里的教训是什么?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我后来问了一下当事人,不是我自己亲自问的当事人,我是转了一个手,让人家帮我查一下。为什么这一件事听起来很蠢,怎么就被人家骗了?很容易解读。这个骗子跟农行的行长讲,这件事很大,100亿历史以来很少有的,等于是一块肥肉。这块肥肉要是按照你们的规定逐步去报,由你的支行到分行,分行要办到总行,整个过程中100亿就不会落在你的手里,这个好处就别人拿走了。
这些人我说的好听一点,是立功心太强,觉得这件事我不应该报告,理论上按照规定你是应该这么做的,但是他并没有那么做,原因就很简单,不愿意让人家知道,好把功劳放在自己的肚子里,所以就是利用了我们在工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三个例子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说明我们在金融进一步改革的过程中,要避免风险,不让狼性发出它的狼性。
第一,要建立一个高质量的同时又具有现代化的、有国际化的、遵守纪律的一支队伍。当然更主要的就是我刚才讲的头两个例子。制定、执行宏观经济政策、金融政策,一定要根据国情去做。你的国情究竟允许你做哪些切切实实的可以执行的政策。比如说休克疗法( shock approach),肯定是不适合转型国家所采取的步骤的。
第二,一个货币政策的巨大调整,你要考虑到你自己的经济实力所在,才能够使得你经济避免受到金融风暴或者是金融所造成的一些风险,所给你带来的问题。
当然我最后还想强调一点,所有这些很好的政策,除去我们要做刚才提到的关键,建立增长一支队伍,把监管做好,把我们从业人员的现代化做好,国际化做好。另外遵守司法程序,不会出现问题。
此外,我强调一定要常态化,所谓常态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定要规定好步骤,没有很大的一些事故的影响,尽量少进行大规模的一些变动,这样使得我们整个的金融的秩序跟我们执行的效果能够相对一致,这样一来保证我们的经济体是在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轨道上得以前进。
当然我还有一些其他的例子,因为受时间的限制,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跟大家汇报我以前所做过的一些工作,同时也进行一定的交流,谢谢大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