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记者 陶幸
“现在手机搜索太便捷了,我怕人类博闻强识的能力会弱化,简单说就是‘人类白痴化’。希望不要把文化庸俗化、商业化、糟粕化。”谈到技术对文化的影响,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现在大力倡导文化自信,仅仅靠“低头族”的手机是不行的。因此,如何提高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当下的大势所趋;而文化自信也有其深厚的历史逻辑。
在近日的长安街读书会上,围绕着新书《王蒙谈文化自信》,王蒙与文化评论家张颐武、历史学家蒙曼、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等文化名家畅论文化的历史与现实。
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在读书会上发言。中国青年网记者 曾繁华摄
王蒙认为,如今坚定文化自信一方面源于国家的高度重视。他坦言,在他的知识范围里,“之前还没有像近些年这样如此重视文化。”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也是现实所需。王蒙认为,现在社会上关于一些负面新闻的讨论,总体反映的是在经济飞速发展下,人民大众还存在着对文化不满意、着急、消极的态度。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常说食色性也,并没有说食色文化性也,文化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人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对于文化的需求都不一样。当前中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除了经济建设的高潮,更要有文化建设的高潮。
谈及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王蒙表示,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中,文化监督、道德监督是很重要的,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治国理政思想某种意义上是以文化立国。而且这种方式并不是呆板的,中国文化求“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怎么去介绍啊?我觉得中国的治国理政就是一点。” 王蒙认为,文化从人性来,人性从天,天理又是中国人对于文化道德的最高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文化讲究一个“变”字。王蒙说,虽然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要忘了还有一句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是一种“变”;君主任免丞相,丞相任免谏官,谏官评议君主,这也是一种“变”。
此外,文化本身也有不断变化的过程。王蒙认为,文化不要太过分的研究产地,研究“孙悟空是从哪块石头里蹦出来”没有意义。中国文化在不断地吸收借鉴其他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到了中国,就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你还能说这些是欧洲文化、德国文化吗?”
唐朝盛世之“盛”更多的是因为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而不是有伸有缩的疆界。而在当代中国,社会非常复杂,加之科技等多元因素的冲击,更需要我们去梳理、去继承,以文化自信去创造新的文化。
读书会现场座无虚席。中国青年网记者 曾繁华摄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