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男生跳楼身亡,父母该如何“管教”青春期孩子?

新京报网

text

日前,湖北武汉江夏区一名14岁男生跳楼身亡的新闻,让公众颇感痛心。

据报道,这位男生就读于初中九年级,当天下午因为与同学在教室里玩扑克牌,班主任请三名学生家长到校配合管教。这名男生在五楼走廊被母亲打了两耳光,之后乘人不备跳楼,因伤势严重被宣告不治。

这一悲剧再次引发了舆论场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探讨,孩子母亲的做法也受到了舆论的广泛批评。但平心而论,此时此刻恐怕没有人比这位母亲更加痛苦、悔恨。

除了扼腕叹息和痛斥批评之余,我们更需要一种建设性的探讨:处于过渡期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是怎样的?面对尚未成熟的他们,家长和学校又该如何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

从认同权威到自我认同,青春期三观“剧变”

青春期的孩子们身体状态发生剧变,由此推动了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不再是一个孩童,而是逐步开始建立了自我认同,对世界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自主要求明显增多。

在这个阶段,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来探索自己,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甚至会采取一些出格的方式来彰显独特性。例如追求时尚、追星或者另类的打扮等。

相比小学阶段,初中学生的消极情绪明显增多。有时会出现莫名的情绪,例如躁动或忧郁孤独、忧伤、厌烦、焦虑、愤怒、敌对、抑郁等,其中女孩子更容易沉浸在抑郁情绪里。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太愿意和父母分享情绪,因此一些负面情绪可能会长期积累,在遇到刺激时,青少年可能由于难以控制自己而产生较为激烈的情绪,部分青少年的控制力不足,可能也导致其行为的不稳定和冲动。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逐渐要求自主,对父母的服从性下降,一些人开始对父母持批判性态度。他们认为父母不完美,甚至有缺陷。他们会在很多方面挑战父母,争夺自身的话语权,不再简单地服从父母,出现“叛逆”;而父母难以接受孩子的变化,还想采取过去的权威策略,可能导致亲子关系复杂紧张,冲突增多。青少年阶段的这些变化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是一种挑战。

▲图片来自电视剧截图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面开始批判性地看待父母,同时又非常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因此,对同伴压力非常敏感,很在意同伴的看法。

青少年有种“假想观众”的心理,即他们总会假想其他人在关注自己或者评价自己。基于这种情况,他们内心变得很敏感,非常在意自己的表现是否符合同伴的价值观。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不再愿意和父母交流,而是很渴望和同学交流,对同学交往投入很多情感,非常渴望获得同伴的认可和支持,以此获得自信。

也正因如此,在同伴面前被家长教训,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就是双重打击。

“说教轰炸”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很多家长在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往往选择采用相对直接、明确、强硬的方式。“你应该/不应该怎样怎样”“我都是为了你好,你为什么不听”等话语,我们常常能听到。不可否认的是,家长的确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和期待进行教育,但是与青少年沟通时,方法也十分重要。总体的方法在于疏导,而不是强压。

▲图片来自电视剧截图

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心理特点,家长对其应该持理解的态度,包括理解孩子对自主的渴望、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生活。同时,要给孩子足够的话语权和尊重,例如定期召开的家庭会议,要给孩子发言的机会,而不能采取高压和家长一言堂的方式。既要引导孩子学会和老师相处,又要给予孩子和同学足够的交流机会。

对于青春期少年的负面情绪,家长不应一味指责,更应倾听并理解孩子的烦恼;同时,也要关注孩子负面情绪背后的心理诉求,让孩子宣泄出来,而不是以强压的手法移除孩子的情绪。或许孩子们有的时候也说不清楚自己的心情,此时不妨鼓励孩子们采取多种方式舒缓负面情绪以平复心情,慢慢回到正常的心理状态中来。

比起做一个喋喋不休地向孩子灌输观点的说教者,家长们不妨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这种耐心陪伴和倾听,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温暖和关爱。倾听的时候,要重点倾听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需求,例如,渴望和同学交往,渴望自主和掌控感,渴望成就感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不要急于安慰或否定。此时可以恰当地表现出兴趣,专注和倾听,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并从中获得内心的力量。

在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说教”轰炸,抑或是对孩子的做法评头论足,指指点点。虽然是出自好意,但采取这种方式会让孩子产生厌烦,对抗等不良反应,甚至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带来更加严重的家庭矛盾。如果出现家庭矛盾,父母必须保持自身的情绪稳定,控制自己不发脾气,不要作出冲动行为。

青春期很容易出现发展中的问题,他们虽然渴望自主,但还不成熟,容易出现冲动和不理智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克制说教的冲动,及时沟通和疏导,帮助他们度过青春期。

□周莉、唐祎繁(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