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上筑起“梦想殿堂” 走进甘肃临夏国强职技学校

中国新闻网

text

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慈善性质的全日制民办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施工方在冬季施工期间,采用以火炉方式保持环境温度。(资料图) 甘肃二建集团十六公司供图

中新网兰州8月8日电 (艾庆龙)“谁能想到,这里原来是一片玉米地。”张义民作为学校的普通建设者之一,非常感慨这里的修建速度,同时也有些许自豪。

这里是甘肃省最贫困的地区——东乡县,地域偏远、地貌复杂、思想保守。历经去冬今春10个月时间,平地里建成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也为贫困户筑起了一座“梦想殿堂”。

在冬季施工期间,工人使用设备实时测定混凝土温度。(资料图) 甘肃二建集团十六公司供图

“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是慈善性质的全日制民办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建筑物包括3栋学生宿舍楼、1栋教职工宿舍、1栋食堂、1栋连廊式教学楼、1栋综合服务楼、1栋综合设备楼等。

7月18日,这所学校揭牌暨招生启动仪式举行,甘肃省政府副省长张世珍出席启动仪式。揭牌当周,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在前往东乡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第一站调研了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情况。

“筑梦队”困难重重:汗渍凭风干,人工消冰抢进度

承担施工任务的甘肃二建集团十六公司副总经理刘相君回忆说,因受疫情和节日以及施工地点等影响,工程队人员少之又少,只得从外地高薪聘请技术工人。

图为建设中的“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资料图) 甘肃二建集团十六公司供图

想了许多办法才“东拼西凑”的施工人员陆续进入工地,他们面对的困难远远超出想象。刘相君说,这里连最起码的水和电都不能正常供应,受周边项目建设影响,连像样的路也没有。

铺设管道,河道抽水,保证施工用水;采购饮用水,保障生活必须用水……“组合拳”下仍然出现了许多“事故”,比如水压小经常断供、和当地居民沟通障碍,等。

常年在外参与建筑施工的张义民和工友们一样,对这样艰苦的生活多是第一次,有的人已表现出了不适应。“有水喝,都是一种幸福,哪敢期望洗澡。”他说,汗渍全凭风干。时间一长,大家身上便有了股发霉的味道,唯一办法就是在采购时,到乡镇澡堂冲一下,草草了事。

生活的艰难,终归能吃苦便可克服。但在天寒地冻环境下,如何保证工期如期完成,的确是一种压力。

“深山的冬夜,寒风凛冽。”张义民举例说,钢管架体经过一晚,就处于结冰状态,需要“勇士”绑在施工架上,用柴油喷灯消冰后才能正常施工。

为保证安全,像刘相君一样的管理层人员也得天天在现场监督、指挥。风吹日晒,许多人脸庞都是黑黝黝的,又因长期佩戴安全帽,脸上都有一道极不协调的白色印记。如今谈起来,刘相君更觉得这是一枚“荣誉勋章”。

“筑梦队”造“温暖如春”:运输车穿防寒衣,帆布包裹楼房

在东乡当地,少有冬季施工的情况,因此混凝土来源成为一大问题。冬季施工经验颇为丰富的刘相君团队,与当地混凝土生产企业经过多次交流,才得到同意联合生产。为达到在低温状态下混凝土强度不减,保证房屋安全的目标,他们投资20多万元进行设备更新。

历经去冬今春10个月时间,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图为当地学生参观学校。(资料图) 甘肃二建集团十六公司供图

“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13度左右。”张义民说,为保证混凝土温度,不得不给运输车配套“防寒衣”、用防火帆布包裹楼房。

“混凝土温度跟房屋安全息息相关,必须实时监控。”张义民举例说,将防火帆布包裹在大框架上,同时每层再架起24小时的火炉,保证施工场所“温暖入春”。

其实,在始建于1952年的甘肃二建,像张义民一样坚守的人员,比比皆是,这些为民族地区教育奉献着青春的“筑梦队”成员,往往对父母和孩子有许多亏欠,也正因他们的付出,早些年,鲁班奖、全国建筑安全奖、甘肃飞天奖等奖项已囊括怀中。

“10个月,回家次数屈指可数。”作为工地为数不多的女性颉梅霞,是一名施工方的资料员,因长期在工地坚守,而被同事们调侃为“女汉子”。

“今年第一次穿裙子。”盛夏之际,颉梅霞在兰州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工地上,相比生活艰难,她更害怕数据统计错误,耽误工期。因此,她时刻紧绷神经,时长熬夜核对数据,力求百无一错。

教学楼、操场、篮球场……10个月,1500多人流水作业,丝毫不输城市中的高职院校的建筑拔地而起。7月底,学校已面向甘肃全省开启招生工作,计划三年内招收2000名学生就读,开启他们新的人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