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生物學者薛綺雯在講解石斑魚在世界範圍內的消費情況。亞太日報記者高鳴攝。
石斑魚一向是中國人桌上佳餚,因為體型大、肉質美,也被看做魚中的奢侈品,近年來更是成為北京上海等內地大城市的餐桌新寵。
香港大學學者薛綺雯21日發佈研究發現,全球有12%的石斑魚由於過度捕撈正面臨滅絕的危機,涉及魚種多達20種,其中不少是酒樓食肆常見的食用魚,包括老鼠斑、香港海紅斑、油斑和皇帝星(豹星)等,東星和杉斑等則被列為受威脅品種。若情況持續,珍稀石斑魚或會于未來5年至10年面臨絕種。
每年兩千萬條活石斑內地人吃八成
香港大學太古研究所海洋和淡水生物研究學者薛綺雯指出,單是2009年,全球食用石斑魚已超過30萬噸,約9,000萬條石斑魚在餐桌上被吃掉,較10年前增加25%。
中國人講究吃活魚,活石斑魚佔據總數大概比例為五分之一。內地和香港是活石斑魚的消費重鎮,其中八成活石斑上了內地的酒樓餐桌。
“事實上,內地人吃掉的石斑魚遠不止這個數字,薛綺雯說。原因在於中國邊境對於進口的活魚執法不嚴,僅會統計船隻數量,對船上承載的活海鮮數目沒有限制。因此大批來自東南亞的石斑魚源源不斷進入中國內地市場。
繁殖少過度捕撈成惡性循環
薛綺雯指出,石斑魚從魚苗到成年所需時間較長,一般為5-10年。由於近年石斑食用需求大增,以致出現過度捕撈,而其繁殖期卻有限,加上漁業大多數沒有管制,形成惡性循環。野生石斑魚大多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譬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海域,如果物種滅絕,對海域的影響範圍十分深廣。
她又指出,目前人工養殖石斑魚只能有限地解決過度捕撈及海產品供應的問題,因為養殖石斑魚的魚苗大多還是從海中捕獲,亦非理想解決辦法,“若沒有妥善管理,紅斑、老鼠斑、西星斑及龍躉等石斑或會在10年內絕種。
她建議香港政府應限制漁民數目、漁民的捕魚範圍及捕魚數量;顧客亦要減少進食野生魚;又促請政府加強打擊非法貿易,更緊密地監測鮮活海產進出口。
“嘴下留情帶來可持續漁業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薛綺雯倡導食客在可選擇範圍內,挑選那些大多來自人工養殖或者漁業管理制度較完善的海鮮品種食用。
在環保組織WWF提供的小貼士里,將香港世面常見的60種海鮮分成了三類:“建議食用、“想清楚和“避免。
入選“避免類的海鮮大多遭遇過分捕撈,或是以破壞生態的方式捕捉或繁殖,有關的漁業管理條例也欠完善,因此往往會造成不可逆的物種破壞。九肚魚、老鼠斑、西星斑、蘇眉、南非鮑魚、魚子醬製品等都在此列。此外,大部份品種的鯊魚因為漁業不受規管,容易遭到過度捕撈,因此應避免購買魚翅在內的所有鯊魚產品。
對於鍾愛石斑魚的食客,有些人工養殖的品種也可一試。如芝麻斑、老虎斑及青斑,在評級中屬於“想清楚範圍,如果需求量沒有激增,對產地漁業生態不會有太明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