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炒噱頭or有需求

36氪

text

最近幾年,基於 iOS 與 Android 的大範圍普及,一些傳統的音響設備廠商紛紛開始圍繞智能手機製造以基於 WiFi 或藍牙的可擕式音箱。簡而言之就是用相對便宜的價格搶佔市場,這些售價一到三千元之間的產品談不上具備撼人的音效,但是在外觀設計、新穎程度上多少取悅了年輕消費者,最主要的是它用相對低的價格換取了相對高的音效。

例如這些產品——SoundLink Mini Bluetooth Speaker;Bowers & Wilkins Zeppelin Air Speakers with Lightning Connector;Marshall Stanmore Bluetooth Speaker,它們的售價維持在 200 至 600 美元之間,多少有點“高不成,低不就的意思。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傳統音響設備廠商在這一領域開了個好頭兒,不過還談不上智能。

Muno、小智、悅Pod等智能音箱已經發佈,而像億覓Solo One,電蟒雲音箱等智能硬體創業專案也在源源不斷的在市面上露臉。簡單的說,智能的帽子先被創業者搶著戴上了。

但基於傳統、智能音箱在品牌、售價、技術、管道等多方位的不對等,導致的結果就是如果使用者對音效有追求,那就要放棄時尚炫酷的產品外觀選擇偏傳統廠商的產品,而如果使用者對便捷、續航有剛需,那就要捨棄音效帶來的震撼選擇智能音箱。

智能音箱的現狀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音箱大致分為兩類,以設計為驅動的“藝術品和以連接一切為導向的“科技貨。

其實前者並算不上有多智能,只不過是借助 WiFi 或藍牙連接智能手機後播放本地或協力廠商音樂平臺的音樂。但有些產品設計的足夠格調,售價也較高。

相比“藝術品,“科技貨顯然更多。它們大都會在外觀設計上做適當妥協,之後利用功能取悅用戶。這類產品一般會與國內的音樂平臺合作,“綁定一家的音樂資料庫。同時加入語音控制,可以快速的切換歌曲甚至是在未來聯動其他家電。

這些“科技貨中有些選擇豆瓣 FM,有些看重 lava radio,而像網易雲音樂和蝦米這樣的平臺,創業者的產品目前還不足以直接撼動攜手合作。

無論是哪類產品,現在的模式都還太初級,創業者們僅是在這個領域“開荒。除了設計之外,更多的需求並沒有在產品中體現出來,反而是噱頭佔據了上游。有些產品售價不足 1000,居然也在熱炒著“撼人音效的概念。

什麼樣的智能音箱能讓人直接買單?

針對垂直場景的智能音箱。簡單來說,在設備足夠給力的前提下,人們更喜歡在身心愉悅的時候欣賞音樂,所以針對衛生間和廚房等特殊場景下的智能音箱可能會讓用戶選擇直接買單。

為什麼說這兩個場景有需求?首先,每天在這兩個場景下的時間有限,但能保證人們幾乎天天都必不可少。其次,在這兩個場景下的用戶基本在做著洗澡、炒菜、刷碗等動作,這時他們處於一個並不需要太專心,但是又比較放鬆的心理狀態,把音樂切入進來想必能讓使用者在這個環境下放鬆不少。第三,在這些場景下聽音樂不太需要音效,因為抽油煙機、噴頭、在廚衛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導致只要把產品音量做大就行,這降低了創業的製作門檻。

(本文摘自36氪,內容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