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在中國召回"問題櫃" 所涉商品逾166萬件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宜家終於對中國消費者表現出了誠意。日前,宜家向質檢總局提交了召回計劃,決定從2016年7月12日起在中國市場上召回1999年至2016年期間銷售的馬爾姆等系列抽屜櫃。據統計,本次召回涉及大陸地區共計超過166萬件產品。

日前,經國家質檢總局約談後,宜家(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向國家質檢總局提交了召回計劃,決定從2016年7月12日起在中國市場上召回1999年至2016年期間銷售的馬爾姆等系列抽屜櫃。本次召回共涉及多種規格的產品。據該公司統計,中國大陸地區受影響的產品(包括進口產品)數量共計1,660,845件。

本次召回範圍內的抽屜櫃如果沒有被恰當地固定到墻上時,可能會發生因櫃子傾倒從而導致兒童死亡或受傷的危險。

7月12日,《人民日報》發文評論宜家召回事件,以下為文章內容:

“宜家”,這個來自《詩經》的詞匯,讓瑞典家具制造商宜家精準定位於國人對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然而,宜家最近的“雙重標準”,卻不太美好。由於在美國屢屢陷入“奪命”糾紛,宜家近日宣布,在美國和加拿大召回約3600萬件易傾倒的家具。但在中國,卻僅接受有條件的退貨。

這些年來,外資企業在華高歌猛進,享受了巨大的市場紅利。然而一涉及質量問題,卻常常采取龜縮戰術,缺乏國際巨頭應有的擔當。從大眾汽車到東芝洗衣幹燥機,從尼康相機到路虎汽車,與歐美市場懸殊的召回率,讓人看到內外有別的“雙重標準”。有報道稱,強生公司從2005年以來的51次產品召回事件中,有48次將中國排除在外。如此的“中國式召回”,是人為制造的“南橘北枳”,讓人在遺憾中感到惱火。

每個周末,宜家商場總能看到“癱睡”在床墊沙發上的人群——是的,宜家從不缺流連忘返的顧客,但並不意味著企業就可高枕無憂。對於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而言,競爭在不斷加劇。一方面,即使是國內三四線城市的居民,也開始通過海淘等方式接觸國際高質量產品;另一方面,國內供給側改革正在逐步推動高質量產品的供給,國貨正在變得更有競爭力。正因此,盡管宜家對於問題抽屜櫃做了進一步表態,但國內消費者包括地方消費者協會依然存在情緒“反彈”。跨國企業如果無法看到這種消費觀念與消費態度上的微妙變化,只沈浸在對“拋個果核都能長樹”時代的追憶中,恐怕很快就會明白那句“出來混總要付出代價”的中國話所講的道理。

當然,他人如何待己,往往是自己如何對待自己的鏡像。在這個意義上,也不妨檢視自身。客觀說國內尚不健全的召回制度,仍有差距的產品質量標準,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礙消費者維權;顯得軟弱的執法力度,過於低廉的違法成本,也在某種程度上“寬容”外企責任。這次宜家的“看人下菜碟”,也部分是因為國標與美標有落差。美國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一項針對衣物儲存類家具標準,使得宜家不得不向其安全性能規範作出妥協。從這個角度,對方的“強勢”,或許正是因為我們對高質量高標準的“無視”。

提升標準,不僅僅只是針對外企的敦促,更是為了喚醒一種更普遍的高水平產品意識。從宜家櫃子的傾覆中,我們是否也應意識到:缺少了更高更嚴的標準,國內的產品也可能陷入同樣的問題?因此,對外企的“窮追猛打”很有必要,但更要認識到,只有我們不斷填平質量標準的窪地,才能提升產品質量的基本面,為湧現高水平的“中國制造”提供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