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丨二十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依旧对《泰坦尼克号》又爱又恨?

亚太日报

text

第一次看《Titanic》(泰坦尼克号)的感觉就像是失去了童贞:一旦结束,你永远不会忘记它。这是一部汇聚了我们集体文化记忆的影片,即使是在上映二十年后的今天,依旧难以回避、令人难忘。或许我们并不应该惊讶,在这二十年中,这部影片产生了全新的意义和共鸣,包括讽刺的或是真挚的。毕竟,我们是文化颠覆的爱好者,是把普通的宜家购物袋变成奢侈品来讽刺高级时装的那群人。我们现在的生活完全痴迷于通过真人秀和社交媒体博取关注的手段,老一辈们所谓的“负罪快感”成为了我们创造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泰坦尼克号》是一部充满作家 Susan Sontag 风格的、令人敬畏的好莱坞式的爆米花电影,这是一部与时代有关的经典爱情故事,所以说与我们产生的共鸣如此之深并不是毫无缘由。如果说“Anti-Arthouse(反艺术)”被收录在字典中,那么《泰坦尼克号》一定就在注释下方。如果说像是"Draw me like one of your French girls(把我画成法国模特那样)"这样的台词在互联网中依旧流通,这就说明我们仍旧会从中找到些什么。

我们似乎并不需要解释这部传奇影片的剧情,这个故事已经深入每一个看过或没有看过(但愿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观众的记忆中。为了确保拥有相同的记忆,让我们快速回顾一下。故事发生在1912年,一位叫做 Jack (由当时还年轻的演员 Leonardo DiCaprio 饰演)、有着婴儿肥的男孩为自己赢取了一张登上泰坦尼克号的三等船票:所谓的“梦之船”。在船沿着大西洋开往纽约的一天晚上,他遇见了聪明灵巧的 Rose(由演员 Kate Winslet 饰演),而她即将与充满恶意却富有的未婚夫走入不幸的新生活。Rose 被自己既定的命运吓到了,她翻过船身摇摇晃晃的栏杆,如果她摔下去,那么迎来的一定是死亡。幸运的是她从 Jack 那里收获了几条甜蜜的建议,她从栏杆外回到船身,与原本既定的命运不同,从那一刻起,两人对爱的渴望从未停歇。在长达三个小时十五分钟的影片中,我们看到他们不顾一切都要在一起,当与影片同名的泰坦尼克号撞到冰山时,他们的爱陷入了混乱。

理论上,《泰坦尼克号》是每一位好莱坞导演的梦想,但是长达七个月的拍摄和超过2亿美元的预算(当时制作成本最昂贵的电影)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辛苦的拍摄让一些好莱坞明星产生了抱怨,据称 Winslet 说她永远不会再与 James Cameron 合作。不仅如此,参与投资的两个工作室预计这部影片会让它们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他们看来,长达三个小时的放映时间可能会将一些观众拒之门外,从而影响票房收入。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泰坦尼克号》大获成功,各大影院的场次接连售罄,人们口耳相传他们所目睹的壮观景象。它在票房榜上占据了将近三个月的榜首位置,成为了历史票房最高的影片,票房收入最终飙升至18亿美元。通常会避开这类影片的奥斯卡也意外的被它吸引,入围十四项大奖的它最终斩获其中十一项,这部影片成为了自1959年的影片《Ben-Hur》(宾虚)以来最受奥斯卡青睐的影片。出人意料的是,一部曾经注定失败的影片却成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

对于出生于九十年代的人而言,他们很可能是在银行假日或是圣诞节租借已经看过无数次的 VHS 录像带观看《泰坦尼克号》,而不是在电影院。对我们来说,Jack 和 Rose 是与传统爱情抗争的象征。作为处于少年时代的孩子,我们对于坠入爱河的理解出自泰坦尼克号上这段短暂的爱情故事。 James Cameron 创造了那些令人心动的、充满爱意的新型爱情时刻,我们渴望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人们很容易批判这部既俗气又老套的爱情故事电影,但它的结构(及这部影片精致的制作技术)是完美无缺的。当然,这在电影产业中很常见,但正如备受赞誉的已故影评人 Roger Ebert 所言:“你不会选择一部票房最高的电影,因为大家都知道它很棒。”

我们可以将《泰坦尼克号》看作是35毫米胶片及 VHS 录像时代的告别之作,它将影片变成了一种更具体、更具身临其境感觉的体验。尽管它有很多怀旧的特质,但它被一些人看作是过度物质化风格的代表作,并经常被认定为奥斯卡历史上最差的一部最佳影片。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会质疑这部曾经备受赞誉的影片?其实 Cameron 的电影经常会受到这样的批评(《Avatar》(阿凡达)也遭受了类似的命运),但《泰坦尼克号》是一种永恒的馈赠,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是因为表演吗——如此出色的演出,导致他们拿下了无数奖项,并让数百万人对这样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爱情故事产生共鸣?也许是因为 Cameron 过度沉迷于这艘著名的轮渡,导致人们产生仇恨情绪?这些假设是如此无力,事实上只有一个答案:《泰坦尼克号》备受批评不是因为它是一部烂电影,只是因为它被太多人崇拜。

所以当某些东西变得流行之后,它就不再被认为是艺术吗?我们仔细探讨一下这个观点,我们见证了《泰坦尼克号》在许多最具影响力的的粉丝手中经历了现代文化复兴。这部影片几乎从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记忆,但现在通过时尚圈或是电影业,我们想起了充满热情的男女主角和曾经辉煌的制作技术。例如时装设计师 Demna Gvasalia 就将一副 Jack 和 Rose 经典的黑白肖像画印在了2016春夏系列的一件卫衣之上。通过在时尚圈将《泰坦尼克号》定义为一种标志性元素,除物流公司 DHL 和歌手 Justin Bieber 之外, Gvasalia 表示电影正转型成为流行文化的一种明确标志,这表明电影的影响已经超越了自身媒介的限定。再举个例子,最近歌手 Celine Dion 在 Billboard 音乐颁奖礼中再次唱响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大家欣喜若狂的反应表明这部影片依旧备受瞩目。 Drake 甚至宣称自己几乎想要拥有一个 Celine Dion 的纹身。

或是以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的导演 Xavier Dolan 为例,他是影片《Mommy》(妈咪)和《Laurence Anyways》(双面劳伦斯)背后的制作人,他也毫不吝啬地向世人展示自己对于《泰坦尼克号》的喜爱。他在一次接受加拿大电视台的采访中表示,像 Cameron 这样的美国电影人最善于讲述气势恢宏的故事。另一方面,欧洲电影“导演”似乎依旧坚持“制作电影”。他提出了一个合理的观点:电影导演是否更渴望制作一件艺术品而不是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从 Dolan 自身情感角度出发,电影与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鸿篇巨制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令人惊奇的是,两者都处于艺术与平庸的边界,就像是处于电影世界分裂后的中间地带。

《泰坦尼克号》是一部老式的愤世嫉俗的电影,它以它的爱情故事而闻名于世。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这部电影与一代人紧密相连,他们渴望实现更大的梦想;它也帮助我们抛弃了日常的职责所在,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像 Jack 和 Rose 那样,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理智,迎接我们的会是什么。

(来源: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