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真退休” 日本動畫業將迎劇變

香港南華早報

text

香港《南華早報》24日發表題為《日本動畫產業即將迎來劇變》的文章,指出在人們終於意識到宮崎駿是真的退休了以後,日本動畫產業的構造變化迫在眉睫。後宮崎駿時代,日本動畫業將何去何從,是否會被中國動畫人所超越?現將文章摘編如下:

現已七旬的宮崎駿(Hayao Miyazaki)是吉卜力工作室的聯合創辦人,也是固定創作班底之一,其天賦卓越、才華橫溢毋庸置疑,不過,當他在去年9月宣佈退休,並表示今後不再製作動畫電影時,幾乎無人感到意外:畢竟這些年,他也說過退休,但總會帶著新作品回歸。不過,當人們發現他這次的退休不再只是說說而已時,日本動畫產業的構造版塊就立刻發生了變化,儘管如同海嘯一般的劇變還未開始,但一切已經迫在眉睫了。

吉卜力工作室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幾乎每一年都會有一部新作與觀眾見面,今年7月推出的是由米林宏昌(Hiromasa Yonebayashi)執導的動畫片《記憶中的瑪妮》(When Marnie Was There),改編自英國作家瓊·G.羅賓森(Joan G. Robinson)1967年出版的同名兒童小說。影片講述了兩個女孩之間的友誼,以及這段友誼如何改變了她們的人生。不過,《記憶中的瑪妮》雖收穫了一片叫好之聲,但票房卻只有約36億日圓(合2.62億港元),連《風起了》(The Wind Rises)票房的三分之一都不到。《風起了》是宮崎駿最後一部動畫作品,於去年夏天上映,總票房為120億日圓。

至少就吉卜力工作室的標準來說,這一成績讓人失望,且引發了《記憶中的瑪妮》將成為該工作室最後一部動畫電影的猜測。

“後宮崎駿時代來臨

上個月,吉卜力旗下製作人鈴木敏夫(Toshio Suzuki)在東京廣播公司(Tokyo Broadcasting System)的一個紀實節目中說,吉卜力工作室要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評估,所以可能要暫時關閉動畫製作部門。因為一個博客主對這段發言的錯誤翻譯,導致其成為了該工作室即將滅亡的宣言,從而加劇了上述猜測。

儘管吉卜力工作室很快發佈了更正消息,鈴木敏夫本人也發聲明說,宮崎駿正在考慮執導一部動畫短片,但很明顯,在許多人眼中,日本的動畫產業不僅進入了後宮崎駿時代,也進入了後吉卜力時代。不過,與此同時,業內人士也很快發聲,強調動畫產業確實在改變,但並非是走向滅亡,甚至可以說是在前進中。

“宮崎駿的退休對該工作室的每一個人以及整個市場都意義重大……但整個動畫產業,包括我們在內,卻並未受到影響。Polygon Pictures的執行總裁兼董事長鹽田週三(Shuzo John Shiota)如是評論道。Polygon Pictures是一間有三十年歷史的數字動畫製作公司。

原因之一是:日本動畫產業早就預料到了73歲的宮崎駿(即將於11月8日獲得奧斯卡終生成就獎)及其78歲的合作夥伴高畑勲(Isao Takahata,動畫大師,吉卜力工作室另一位創辦人,代表作有《螢火蟲之墓》(Grave of the Fireflies)和《輝耀姬物語》(The Tale of Princess Kaguya))隱退這一天的來臨。

3D技術動畫 PK 2D手繪

據鹽田週三說,其中的另一個原因是,該產業已經在“朝著一個新的方向發展了,即3D電腦動畫,這是宮崎駿及許多老一輩動畫產業掌門人所長期抵制的,他們喜歡並支持的是2D的傳統手繪風格。

不過,這一改變並沒有一步到位。正在製作中的電視動畫《山賊之女羅妮婭》(Ronia the Robber's Daughter)就是一部3D數碼技術與2D手繪風格融合的產物,由Polygon Pictures攜手宮崎駿之子兼其法定繼承人宮崎吾朗(Goro Miyazaki),聯合吉卜力工作室及其他合作夥伴共同製作。

不過,由日本觀眾和日本動畫產業所豎立起來的精神壁壘,即鹽田週三所謂的“心理障礙,正在逐漸消除。跡象之一就是迪士尼動畫《魔雪奇緣》(Frozen)在日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獲得了約2.43億美元的票房,這也是日本票房史上第三高的成績。

一直高居榜首的是宮崎駿的《千與千尋》(Spirited Away),該片在2001年創下了2.93億美元的票房記錄。

不過,這部美國動畫片對日本觀眾的吸引力也許與其中的3D電腦繪圖(CG)動畫關係不大,主要是託了主題曲《Let It Go》的福,這首歌相當受歡迎,日本還推出了日語翻唱版。

3D動畫片《哆啦A夢:伴我同行》(Stand By Me Doraemon)也許是更能透露該產業走向的指標,該片為一部2D長壽電視動畫注入了新的生命和可能,講述了一隻來自未來的機器貓與他那個笨手笨腳的小夥伴的故事。影片由著名的真人電影導演山崎貴(Takashi Yamazaki,代表作《永遠的零》(The Eternal Zero))和八木龍一(Ryuichi Yagi)執導,於8月8日首映,頭三天票房就逼近960萬美元,有望以5050萬美元收官。

日本動畫專家、《動漫:一部歷史》(Anime: A History)一書的作者喬納森·克萊門特(Jonathan Clements)表示,儘管影片大獲成功,但向數字化轉變的過程依舊緩慢。“這一過程要涉及到大規模的技能再培訓和軟硬體投資。他說。

中國動畫缺乏原創 短期內不構成威脅

雖然日本的動畫作品一直都在向更創新、更高端的方向發展,但該產業長久以來都依賴著韓國、越南等其他亞洲國家所提供的勞動力——尤其需要他們進行簡單的基礎工作。不過,這種勞動分工現在也已經開始改變了。

1960年代是日本動漫正熱的時代,隨著那個年代入行的日本動畫巨匠緊跟在宮崎駿之後陸續退休,市場也出現了缺口,為所謂的“新一代宮崎駿們——新海誠(Makoto Shinkai,代表作《言葉之庭》(The Garden of Words))、細田守(Mamoru Hosoda,代表作《狼的孩子雨和雪》(Wolf Children))、原惠一(Keiichi Hara,代表作《意外的幸運簽》(Colorful))和吉浦康裕(Yasuhiro Yoshiura,代表作《顛倒的帕蒂瑪》(Patema Inverted))——讓出了發展的空間,不過,他們雖贏得了不錯的口碑,卻無法完全填滿這一缺口。

“未來,中國很可能成為日本動畫產業在日本、甚或是‘亞洲’區的競爭對手。喬納森·克萊門特說。“中國動畫產業還有許多要學習的,其製作的許多作品都極其缺乏獨創性。不過它每年新增的動畫行業就業人口比日本多。

不過,鹽田週三認為,中國動畫人在短期內是無法對他們的日本同行構成威脅的。“他們現在技術出色的作品更多了,但這些都非原創。他說,“我確定他們終有一天會做出屬於自己的東西,只是目前我還沒看到。

鹽田週三將管制相對嚴格的中國社會體系、政治體系與更加開放的日本社會進行了比較,在他看來,這就是抑制中國人創造力發揮的原因。“我們有豐富多樣的靈感源泉。他說,並列舉了從日本漫畫到動畫角色扮演等一切豐富的素材。

吉卜力工作室的未來

但隨著日本老齡化程度加深、人口數量減少,以國內觀眾為主,國際市場為輔的這一行業標準戰略意味著日本動畫從業者將被更具國際視角的同行所取代,首當其衝就是好萊塢。

鹽田週三給自己公司Polygon Pictures的定位是,日本與好萊塢之間的橋樑,其著名的“橋樑之作包括與迪士尼電視動畫部門(Disney Television Animation)聯合制作的電視動畫《創:崛起》(Tron: Uprising),以及與盧卡斯電影動畫公司(Lucasfilm Animation)合作的電視動畫《星球大戰:克隆戰爭》(Star Wars: The Clone Wars)。

不過,他的終極志向是製作“主要由日本人製作,但擁有國際市場的動畫片——就像長期領導該國動畫產業的某個工作室的那些作品一樣。

喬納森·克萊門特說,吉卜力工作室的未來也許不是製作新的動畫片,而是管理宮崎駿及該工作室其他創作者的作品版權。“吉卜力已經走到了一個無人能及的高度。他說。

“我認為人們忘記了迪士尼到底有多幸運,就在它需要的時候,皮克斯出現了,並用新的思想、新的技術和貨真價實的人才令它的作品得以煥然新生。

“吉卜力可沒有那份幸運。它根本沒有可以加以利用或與之合併的強大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