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項新政助推中國經濟

APD NEWS

text

(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司偉攝

2012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下滑貫穿始終,人們的關注點也就理所當然聚焦在政府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上,而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三項經濟新政卻沒有得到足夠關注。

4月14日,中國央行宣佈將人民幣兌美元的浮動範圍由每天上下0.5%提高至1%;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兩次調整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及其浮動區間,邁出利率市場化的重要一步;自5月份始,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健康發展的相關細則密集出臺。

人民幣國際化、利率市場化以及投資來源多樣化一直是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同時也是實現難度最大的目標,因為它們處在實實在在的“深水區,與國家的整個經濟體系密切相關。

因此,今年上半年新推出的三項經濟新政,將對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產生關鍵性影響——儘管這只是相關改革的第一步。

人民幣匯改已經7年,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幅度接近30%。人民幣匯率近期一直呈雙向波動,表明已接近均衡水準,這也得到國內外多數機構和專家的認可。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匯改的終極目標,而擴大匯率波幅是邁向人民幣完全可自由兌換的重要一步。此外,中國與主要貿易夥伴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也對人民幣國際化起到助推作用。人民幣與日元直接交易自6月1日起在上海和東京同時啟動,實現了世界第二大與第三大經濟體之間的貨幣直接交易,同樣具有深遠影響。

利率市場化是中國多年來“千呼萬喚難出來的一項涉及核心金融領域的改革,如今終於取得實質性進展。由市場決定利率,無疑將大大提高金融市場效率,同時也將解決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如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以及以“吳英案為代表的民間非法集資問題等。

但它同時也對金融體系尤其是整個銀行體系帶來巨大挑戰。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深化,各銀行必然會在存貸款市場上產生激烈競爭。同時,銀行將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坐享息差,而是要拓展利潤來源,提升服務品質,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對銀行來說,利率市場化既是難得的發展機遇,也意味著被淘汰的風險。

從交通、能源到金融、國防科工,今年上半年中國陸續出臺了數十個行業引進民間資本的實施細則。國有資本一直是中國投資的主體,這種狀況產生了很多問題,如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負擔加重,國資壟斷領域過多,民間資本缺乏投資渠道等。因此,關於向民間資本開放更多領域的呼聲已持續多年。

這一次,中國不但允許民資進入鐵路、公路、旅遊等普通經濟領域,還開放了電信、電力、金融等由國資高度壟斷的領域,甚至連涉及國防安全的軍工領域也可有民資參與,足見這次政策的力度之大。

在經濟疲軟之時連續啟動涉及經濟領域深層次問題的改革,體現了中國政府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決心。

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勞動力成本上升、貿易爭端造成日益惡化的外需環境、對國有資本投資的過度依賴等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阻力。這三項經濟新政的實施無疑將有助於中國經濟衝破這些阻力。

以民間資本進入國資壟斷領域為例,按照中國社科院2011年調查統計,全國民間資本總量高達30萬億元,即使只有一小部分被引入政策鼓勵的投資領域,也將大大緩解政府債務壓力。同時,民間資本的特性也決定了新增的投資項目將更合理、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