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跑馬地,工程師採用“一地兩用”概念,將“泵房”藏在草坪下。圖為工程師們在草坪上休息
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 李豫川
入夏,朋友圈屢現各地“看海”奇觀。相比這些“看海”的城市,香港這個年平均降雨量達2200毫米,地屬海洋性氣候且易受颱風、暴雨襲擊的城市卻安然無恙。香港渠務署高級女工程師鄭雅詩說,地下工程看不見,更不光鮮,但於一個城市而言,它卻是生命線,也是這座城市的良心。
初見鄭雅詩是兩年前的夏天。那時,香港跑馬地地下蓄洪一期工程還在施工中。短髮、身材嬌小的她穿着一套黑色職業裝帶着我跑遍了工地每個角落,並一一回答了我的提問。從她回答我提問的字斟句酌,可以感受到她工作的嚴謹與認真。
作者(左)於2014年夏天第一次採訪鄭雅詩工程師(右)
之後,鄭雅詩便一直忙於跑馬地工程。2015年3月,一期地下蓄洪池竣工並投入使用,跑馬地、灣仔及銅鑼灣一帶因此可抵禦20年一遇的暴雨。如今,鄭雅詩和她的夥伴們又投入到了蓄洪二期工程。
7月的香港烈日當空,頭戴安全帽、全副武裝的工程師們穿梭于工地中。酷暑對所有建設者都是極大的考驗。但鄭雅詩說,一想到工程將于明年雨季前啟用,跑馬地周邊地區可抵禦50年一遇的暴雨,她便動力十足。
隱於鬧市、耗資十億港幣的防洪工程
在一片豪宅包圍之中,在寸土寸金的跑馬地賽馬場,耗資十億港幣的跑馬地地下蓄洪工程正“靜悄悄”地進行着,包括兩個泵房、相關綠化園景工程和容量達6萬立方米、相當於24個標準游泳池的地下蓄洪池。
這個耗資巨大並隱藏於鬧市區的防洪工程是香港特區政府有史以來投入最大的工程之一。“每個城市也許都有一段被淹的歷史”,鄭雅詩說,之所以下大力氣治理緣于灣仔跑馬地一帶曾在2000年、2006年及2008年發生嚴重水浸,民眾生活和商業活動受到了嚴重影響。特別是2008年的大暴雨讓“高大上”的馬場變成了大水塘,輿論譁然。
跑馬地馬場俯瞰圖
跑馬地一帶交通繁忙、人口稠密,為避免打擾民眾,工程師們選擇于低窪處修建蓄洪池。大雨時,儲存被引流的雨水,雨期後用水泵將蓄洪池內的的雨水抽排到下游,分解下游排水壓力。
“上游截流、中游蓄洪、下游拓渠”,這是香港幾十年防洪經驗總結的治水三寶。“上游截留”指將上游的雨水收集起來,用簡單快捷的方法排入大海,避免經過下游市區;“中游蓄洪”指修建大型儲洪池,暫存雨水,待洪峰後再集中排放;“下游拓渠”即在下游擴寬加深河道。渠務署僅2015年就擴寬了超過100公里的河道,改善了新界的水淹問題。而施工中的跑馬地蓄洪工程屬於“中游蓄洪”部分。
“智能水閘”與“資料獲取與監控”系統
在超過三十攝氏度的高溫下,工程師們帶着安全帽鑽進位於足球場地下的蓄洪池。人站在蓄洪池裡,顯得非常渺小,兩個人才能環抱的一根根大柱子矗立其中,透出肅穆。鄭雅詩說,大雨時,水閘會隨時打開,那時,人是無法站在裡面的。因此,只要天晴,工程師們就要爭分奪秒地下來檢查蓄洪池。
四年中,跑馬地工程已接待了上百次參觀活動。
蓄洪池、風扇房、暗房、泵房,組成了一整套地下防洪工程。值得一提的是,跑馬地工程引入了不少創新之處,如自動控制升降的“智能水閘”、靈活應對氣候變化的“資料獲取與監控”系統、遠距離監測蓄洪池情況的“即時監測系統”,以及香港最大型的“水資源採集及回收系統”。
首次在香港工程界採用的“資料獲取與監控”系統可以控制從上游分流至跑馬地蓄洪池的雨水流量,以減少蓄洪池體積,並通過淺缸設計,節省水泵耗電量、降低建築成本。三米高的蓄洪池配以可調控的溢流堰,當水量少的時候溢流堰自動關閉,水流入暗渠排走;當水量多時,一部分溢流堰會打開,水流入蓄洪池暫存;當水量再次減小時,溢流堰全部打開,大部分水流入暗渠自然排走,少量剩餘雨水被水泵抽走。另外,蓄洪池內裝設水位感測器,可監測現有排水管道的水位並接收天文台潮水數據,從而控制蓄洪池入水口溢流堰的開關。
水閘受電腦控制,鄭雅詩打趣地說,她在家裡都能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操作,方便得很。
回收雨水、地下水再利用
“水資源採集和回收系統”是跑馬地工程的另一創新。它收集地下水和雨水,經處理後,回收再用。再次使用的水能灌溉11個球場,還可沖廁。“一年能收集22萬立方米的水”,鄭雅詩幾次強調。
跑馬地工程一年可收集22萬立方米水,經處理後的水能灌溉11個球場,還可沖廁。
憑藉這一節能創新,跑馬地蓄洪工程還榮獲了由國際水協主辦的“2012年國際水協東亞區專案創新獎”規劃組別大獎。可以說,跑馬地“水資源採集和回收系統”為香港未來的水資源管理系統制訂了標準,助力香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從地下蓄洪池一出來,清爽的空氣頓時令身體舒服了許多。鄭雅詩熱情地邀我一同欣賞馬場全景。站在青草覆蓋的小山坡上,周邊豪宅、綠茵場、馳騁的馬匹與騎師,盡收眼底。“你腳下踩着泵房呢,”鄭工朝我笑笑。
享有“東方明珠”美譽的香港,地價昂貴,可謂寸土寸金。跑馬地工程設計初始,“兩用地概念”便在工程師們腦中成型——馬場遊樂場地下建蓄洪池,地面作球場,泵房隱於假山之下,而假山上則開發綠色園林供民眾登高休閒。
城市防洪須下大力氣
鄭雅思畢業于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土木工程系,是香港為數不多的高級女工程師。她說,地下工程師最大的使命是讓民眾不受暴雨困擾,當暴雨、颱風來臨時,他們修建的城市地下管道網絡能有效運行,城市免遭遇水浸。
工程師們爭分奪秒檢查“蓄洪池”
回望這幾年,鄭雅思直說“不容易”。香港天氣多變,工程進度常受影響,團隊需根據天氣隨時採取應變方案;跑馬地周邊部分道路密密麻麻佈滿電纜、電話線、煤氣喉管等,且土地空間有限,施工難度大;另外,工程位處鬧市區,需與周邊民眾盡力協調才能保障工程進度。“與時間賽跑”是鄭雅詩這些年工作的寫照。
眼見6萬立方米、大小相當於24個標準游泳池的跑馬地地下蓄洪池已具雛形,鄭雅思覺得很滿足。“城市防洪要肯花精力、肯下大力氣。”,鄭雅思說,為解決“水浸”,香港已投入了兩百多億港幣。她認為,這投入十分值得。
香港不悶·李豫川 作者簡介
李豫川,成都人。
埃及解放廣場洶湧的人潮,利比亞班加西此起彼伏的槍聲,這一切讓我體會到“記者”的含義,明白了用筆書寫的意義。在埃及兩年工作的經曆,也讓一個嬌憨的女孩踏上了自我發現的旅程。
2013年春天,惜別古老的尼羅河,來到維多利亞港畔,中東的轟烈已成雲煙,眼前展現的是“東方之珠”的動感。我喜歡漫步於港島上環的古老街巷,在市井小店裏品嘗鮮蝦雲吞。幸福,其實就這麼簡單而實在!
在香港,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一盞複古燈、一臺筆記本,我享受在香港的夜裏碼字,記錄不是為了刷新自我的存在感,或證明在熱點、重大事件中的“我在場”,而只是源於一顆熱愛“寫字”的心,一股想要分享美好的勁兒。我的字裏行間,只想體現那些豐富的人、有趣的事、真實的日子。
當你刷完屏,能輕輕歎一句,“噢,香港原來是這樣!”,這便足夠!香港不悶,也許比你想像的更豐富!
來吧,讓我們一起品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