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這十大展覽值得期待

澎湃新聞

text

【亞太日報訊】新年伊始,《澎湃新聞·藝術觀》為讀者盤點了2016年全球各地值得期待的展覽,從遠古至當代,從攝影、考古到文物、時尚,在不同領域選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展覽。2016,所幸還有藝術的陪伴。

三葉式祭壇畫《乾草車》將是首次在博斯的家鄉展出。

耶羅尼米斯·博斯:天才的視角

地點:斯海爾托亨博斯市立博物館(荷蘭)

時間:2月13日—5月8日

博斯:百年紀念展

地點:普拉多美術館(西班牙馬德里)

時間:5月31日—9月11日

耶羅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繪畫風格獨樹一幟,可算是文藝復興諸傑中最為神秘和特殊的人物之一。他的繪畫多描繪罪惡與人類道德的沉淪,以惡魔、半人半獸甚至是機械的形象來表現人的惡。他被認為是20世紀的超現實主義的啟發者之一。為了紀念其逝世500周年,博斯出生地所在的荷蘭斯海爾托亨博斯市立博物館與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將聯合先後舉辦博斯的紀念展。

包括蓋蒂基金會參與資助修復的12幅作品將會在斯海爾托亨博斯首次亮相,不少博物館也為此次展覽出借了博斯的精品,其中就有普拉多美術館收藏的著名的三葉式祭壇畫《乾草車》(1516年)、盧浮宮收藏的《愚人船》(1500-1510年)以及威尼斯美術學院畫廊收藏的《來世》(1486年後)。

索尼斯-希拉克萊奧發現的哈比神像。

沉沒的城市:埃及失落的世界

地點:大英博物館(英國倫敦)

時間:5月19日—11月27日

近期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在尼羅河口沉沒了千年以上的兩座古埃及城市——索尼斯-希拉克萊奧(Thonis-Heracleion)和卡諾帕斯(Canopus)。大英博物館的首個大型水下考古展覽就將以這兩座城市作為主題。

展覽將展出考古隊自1966年到2012年間在亞歷山大港海岸發掘的近200件文物,同時展出的還有來自埃及博物館的藏品。這些物品講述政治權利和民間信仰、神話和遷徙、眾神和列王的故事。

該展覽正在巴黎的阿拉伯世界博物館展出(持續至1月31日),在大英博物館的展期結束後還將在2017年移步蘇黎世萊特柏格博物館。不過,法國和蘇黎世的展覽將主要聚焦埃及神話中的陰府之神奧西裡斯,大英的策展則會著重探討埃及同希臘的聯繫。

“肉形石”將確定赴三藩市展出。

帝王珍寶——來自臺北故宮的中國藝術

時間:6月17日—9月18日

地點: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

作為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建館50周年的重頭戲,“帝王珍寶”從臺北故宮借來近150件藏品,涵蓋繪畫、書法、青銅、陶瓷、漆器、玉器、織物和善本。

其中有超過150件的作品是首次在美國展出,30件為稀世珍品。展覽的時間跨度從宋代至清代,呈現從12世紀到20世紀中中國8位帝王的審美趣味及其時代的藝術特色和傑出工藝。其中深受參觀者喜愛的“肉形石”將確定赴美展出。

馬克斯·佩希斯泰因的黑人雕塑靜物作品。

外邦之神:現代主義語境下的部落藝術

地點:利奧波德博物館(奧地利維也納)

時間:9月23—2017年1月9日

在20世紀之交,部落藝術給西方藝術帶來的影響是怎樣言說也不過分的。據說當畢卡索在巴黎的人類學博物館面對著一室的非洲面具時說,“這才是繪畫。”同樣,德國表現主義也深受來自南半球的部落藝術的感召,達達主義的藝術家們則相信海洋藝術掌握了通往無意識的鑰匙。

此次展覽將展出代表了歐洲現代主義的知名藝術家畢卡索(Picasso)、莫迪裡阿尼(Amedeo Modigliani)、埃米爾·諾爾德(Emil Nolde)、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以及馬克斯·佩希斯泰因(Max Pechstein)的作品,同時還有博物館創始人魯道夫·利奧波德收藏的200多件部落藝術作品。

阿勃絲早期作品:旅店房間中倒退的男人。

戴安·阿勃絲:最初

地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勞耶分館(美國紐約)

時間:7月12日—11月27日

戴安·阿勃絲是個在攝影界如雷貫耳的名字,她漫步街頭,將鏡頭對準那些被認為是社會非主流的人們諸如畸形人、變性人、流浪漢、裸體主義者、智障患者等。她的作品逼迫人們重新審視“正常”與“不正常”、“道德”與“不道德”,包括蘇珊·桑塔格、羅伯特·休斯、布瑞恩·休厄爾在內的知名評論家都對她毀譽參半,但也正是她獨特的審美永遠地改變了人們對於人像攝影的觀念。

儘管阿勃絲的作品在世界範圍內都有展出,但此次在大都會博物館勞耶分館的展覽將展出這位攝影師從業最初(1956至1962年間)的作品,其中三分之二都從未出版。展品中的多數來自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戴安·阿勃絲檔案。

荷蘭設計師艾裡斯·範·荷本2013年設計的使用3D列印技術的裙子。

#科技風潮

地點: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美國波士頓)

時間:3月6日—7月10日

未來的時尚將在很大程度上仰賴于科技創新,這在十年前幾乎難以想像。全球頂尖的設計師,包括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川久保玲(Rei Kawakubo)、侯塞因·卡拉揚(Hussein Chalayan)以及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都曾試圖將最前沿的科技與時尚相結合,在作品中引入了鐳射、電子科技、生物科技、3D列印等。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將在明年展出這幾位元設計師自己系列中的部分作品,也將從別處借展,其中就包括麥昆生前最後一場秀——2010年的《柏拉圖的亞特蘭蒂斯》中展出的一條鐳射印製的裙子。

展覽將分為兩個部分,其中之一探討設計師、數學家以及科學家之間的協作,另一部分則主要呈現服飾是如何利用科技來展現不同的視覺效果。

布達埃爾創作於1965年的白色櫥櫃和白色桌子。

馬塞爾·布達埃爾(Marcel Broodthaers)個展

地點: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紐約)

時間:2月14日—5月15日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將在今年情人節帶來比利時藝術家、電影製作人、詩人馬塞爾·布達埃爾(1924-1976)個展,多維度展示其200多件作品。

儘管對這位藝術家的評價一直褒貶不一,但公眾對於他的瞭解仍不多,此次展覽就是希望給予布達埃爾在20世紀藝術史上其應有的地位。

2010年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館長,也是評論家Michael Rush曾稱布達埃爾可能是“你從未見過卻最知名的藝術家”,因為他對“很大一批當代藝術家”都有影響。

格賴爾筆下誘惑與危險並具的女性:《酒神女祭司們的舞蹈》。

夏爾·格賴爾(1806-1874):懺悔的浪漫

地點:奧賽博物館(法國巴黎)

時間:5月10日—9月11日

格賴爾被譽為19世紀學院派的領軍人物之一,他在巴黎的畫室是城市中最為開放和富有創造力的空間之一,從那裡走出了好幾位後來的大家——奧古斯特·雷諾瓦(Auguste Renoir)、克勞德·莫内(Claude Monet)還有阿爾弗萊德·西斯萊(Alfred Sisley),然而這位瑞士藝術家還從未在法國的土地上舉辦過他的專題展。

有一些評論家認為,格賴爾清晰明瞭的作畫風格和對神話主題的鍾情顯示出其對於周遭新世界的一種頑固抵觸,可是這個展覽意在強調和重新評估格賴爾畫作中的激情、暴力以及東方元素。另外,他將女性描繪成誘惑與危險並具的形象也可視作19世紀末象徵主義實驗的先驅。

卡米耶·柯羅《義大利女人》(約1870年),一度由呂西恩·佛洛伊德收藏。

畫家的畫——從凡·戴克到佛洛伊德

地點:倫敦國家美術館(英國倫敦)

時間:6月22日—9月4日

通常人們如何評判一幅藝術作品的品質或是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大都是通過批評家、藏家的言語,或是作品所參與的展覽,我們似乎很少關心藝術家們本身所欣賞的作品。

倫敦國家美術館明年將舉辦的展覽就選擇了60幅曾經被著名畫家收藏過的畫作,包括凡·戴克收藏過的提香、呂西安·佛洛伊德收藏過的柯羅。展覽將會把畫家的藏品與他們自己的作品並排陳列,意在展現藝術家的審美品位與他們自己創作之間的關聯。

第11屆上海雙年展策展團隊——印度Raqs小組。

第11屆上海雙年展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時間:11月11日—2017年3月12日

今年上海雙年展的主題為“何不再問?正辯,反辯,故事”。由印度Raqs媒體小組擔當主策展人,該小組於1992年在印度新德里成立,成員包括吉比什·巴什(JeebeshBagchi)、莫妮卡·納如拉(Monica Narula)和舒德哈巴拉特·森古普塔(Shuddhabrata Sengupta)。Raqs小組的上海雙年展提案被認為是能夠和當下語境密切相關,同時對未來的交流產出保持開放。這一屆上海雙年展著重於探尋“南南合作”的可能性,意圖去呈現超越東西分野的具有發散性的藝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