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智库发表报告聚焦疫情下的中欧关系,中国口罩出口受关注

澎湃新闻

text

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中欧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由于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疫情恶化,中国相继派出了专家组赴欧洲抗疫一线支援。此外,中国各界也向欧洲捐助、出口了大量医疗物资和设备。与此同时,与中国相关的话题频频占据欧洲各国主流媒体的头版。

4月29日,多家欧盟主流涉华智库组成的“欧洲中国事务智库联盟”(以下简称ETNC)发布了一份长达80多页的特别研究报告,从欧洲的角度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欧关系新动向。该报告按照国别划分,关注了疫情下英、法、德、意、西等19个欧洲国家的涉华舆论动态。

报告的主编、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IFRI)亚洲研究部门负责人约翰·希曼解释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于欧洲的媒体、政府乃至每个欧洲公民之间,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欧盟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因为中国事关重大,甚至同欧洲一体化的未来息息相关。

疫情成中欧新趋势的催化剂?

传统上,中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由经贸合作推动。去年3月,欧盟委员会和欧盟对外行动署出台了一份名为

《欧中战略前景》

的重要报告件,强调中欧关系中的政治维度,称“中国是与欧盟有着紧密一致目标的合作伙伴,是欧盟需要寻求利益平衡的谈判伙伴,是追求技术领导者地位的经济竞争对手,也是促进替代治理模式的系统竞争对手。”

4月29日的这份智库报告沿袭了这一思路,同时认为原本就是中欧关系“大年”的2020年将会在诸多议题上具有“决定性”意义。

该智库报告认为,疫情期间围绕中欧关系出现的新现象和新议题将会产生长期性影响。在疫情来临之时,欧盟内部本就在广泛讨论如何制定协调对华战略。在正文中涉及法、德等欧洲大国的部分,作者认为,受到舆论极高关注的援助物资问题说明,欧盟正在形成增强各领域自主性、减小对外依赖的共识。

在有关德国的章节中,报告称,目前的新冠疫情危机是中欧关系新趋势的催化剂(catalyst)。德国内部关于经济对外依赖问题的辩论获得了新的动能,因此,外国资本的投资和收购行为将可能遭遇更加严格的投资审查程序。而对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德(欧)关系来说,复杂性充分展现,欧洲决策者更加意识到中国角色的多元性——伙伴、竞争和对手。同时,德(欧)方的决策者们还将以更加现实的眼光看待地缘政治,并加强欧盟内部的团结。

3月下旬,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指出,在疫情背景下,中法关系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不会因疫情而变。

“会受到一些影响。特别是法国以及欧洲疫情会如何发展,现在还说不好,原定的一些双边交往活动会相应推迟,双方的工作重点近期也会转移到防控疫情合作上来。”卢沙野说,“今年习近平主席和马克龙总统已三次通话,就加强卫生领域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达成重要共识。”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则对澎湃新闻指出了使团目前的工作重点:第一是积极争取欧洲各界对我国内抗疫举措的理解与支持;二是加强中欧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沟通与合作;三则是关注和应对疫情形势变化对国内经济和中欧关系影响。

需警惕技术性问题政治化

据中国海关统计,3月1日至4月30日,全国共验放出口主要防疫物资价值712亿元。包括:口罩278亿只,防护服1.3亿件,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7341万人份,红外测温仪1257万件,呼吸机4.91万台,病员监护仪12.4万台,护目镜4363万副,外科手套8.54亿双。

海关总署表示,4月份以来,我国出口防疫物资呈明显增长态势,日均出口额从上旬的约10亿元,增至近期日均30亿元以上,一个月内持续增长逾3倍。

疫情相关的医疗物资的出口和援助问题,成为ETNC报告中重点关注的对象,几乎在每一个国家案例分析中都有所涉及。综合疫情期间多国的情况,报告认为,医疗物资援助基本上是双向的,中国对欧洲的医疗物资供应中,大部分是欧方的商业采购,小部分是援助物资。

在对每一个国家案例进行分析时,报告描述了中国援助、出口的物资是否在该国获得大量媒体曝光,得出是或否的结论后,转而聚焦中国公共外交活动在该国发挥的作用,以及此类活动对双边关系意味着什么。

报告指出,在不少欧洲国家,中国的医疗物资援助得到了极高的舆论关注。同时,中国在多个欧洲国家的外交官也积极发声,以中国视角进行抗疫叙事。

作者同时认为,欧洲国家媒体和舆论对此反应不一,中国外交官员的“主动出击”在当地舆论场中引发了争议。在英法德等西欧大国,当地部分媒体以怀疑和批评视角看待中国抗疫和对欧援助物资,加之一些政客的鼓噪,这类观点更有可能塑造主流舆论。

不过,尽管媒体和部分政客倾向于将中欧之间的涉疫情话题政治化,医学专家等专业人士却往往能跳脱意识形态窠臼,发出理性声音。

在关于波兰的章节中,报告指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虽然部分媒体,以及部分政客和中国问题专家将矛头对准了中国早期的疫情应对和所谓“透明度”问题,但绝大部分在媒体上发声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士,包括传染病学家和病毒学家等医学专家,都高度赞扬了中国国内的防疫措施,并将中国的一些做法视为可借鉴的范例。在这些专业人士的声音影响下,波兰公共舆论也更加倾向于中方视角,以人道主义援助而非政治化的角度看待疫情下的中波互动。

对于目前中欧公共舆论在疫情相关问题上的看法差异,法国前资深外交官、巴黎和平论坛总干事贾斯汀·瓦伊斯(Justin Vaisse)近日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办的中欧关系线上探讨会上告诉澎湃新闻,疫情之下,中欧双方迫切需要想办法缩小“公共舆论鸿沟”(public communication gap)。

“眼下需要采取进取的态度(radical approach),双方共同努力减小舆论和认知上的鸿沟。”瓦伊斯说,“我们必须回到就事论事的务实态度上。”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则认为,目前能够迈出的第一步或许是,不要让技术性问题被政治化。

“需要将技术性议题与政治议题区分开来。”崔洪建表示,“特别是要警惕技术性问题政治化。”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