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文/韓樺)博士做論文,需要先撰寫開題報告。 2017新年伊始,博雅文化金融研究院,以一場“文化與金融跨界融合與創新發展”論壇,呈現了研究院躋身中國智庫的博雅開題—以金融之博大,推動文化自信;以文化之優雅,海納金融萬象。
當日,置身上海電影博物館5號影棚的350餘名嘉賓和聽眾,共同見證了博雅文化金融研究院的啟動,中國新型智庫又添新軍。中國電影的發源地在上海,當年的聯華片廠被稱為“東方好萊塢”,據參會嘉賓之一、影視評論家石川介紹,5號影棚正是當年聯華片廠的影棚舊址。這個地點安排,用心良苦兼具海派智慧,體現中國文化傳承有序、繼往開來,又令人感受研究院志在引領中國智庫在文化與金融跨界研究和實踐方面的雄心。
東道主、研究院院長陸文清,從外交官到金融家再到智庫領導者,他為上海的文化與金融融合發展構建了一個新語境,而嘉賓們在這樣的新語境下,達到了分享經濟的最高層次:智慧的分享。
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陳東,應研究院戰略顧問、國際日報集團副社長張萍邀請赴會,一番即席講話,引爆全場第一次長時間熱烈掌聲。她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經濟建設,也需要文化發展。文化是源遠流長的,根植於民族的血液之中,金融又是一個國家經濟建設的血液,是保障。金融有文化的內核,發展才能健康有序,文化有金融的後盾,才有新靈感和新動力。
陳東優雅有力的講話,讓人們心中早已充盈的自信得到共鳴,甚至釋放,因為,自信使我們自由,自信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與對外交往,在中聯部原副部長,“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見證者、資深外交家于洪君看來,正是實現“一帶一路”願景的重要抓手。他在主旨演講中,分享了3年多前習主席先後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前世今生”,特別指出,“一帶一路”要實現的“五通”,其中“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不僅是線性的聯通,更是立體地相互融合、相互貫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洪君敏銳地指出,“世界在裂變,中國當自強”。
這種對國際局勢的分析預見和對中國發展的定位,令人為研究院的成立時機點贊。裂變中的中國自強,有中華文明的底蘊與魅力做支撐,輔以金融創新,才是可持續發展的。上海在金融與文化跨界融合的研發與創新,應該可以為國家提供更多的“上海方案”。
“上海方案”其實已經在金融和文化的各自領域做出貢獻。研究院的“娘家”,上海市黃浦區,是如雷貫耳的國家級金融要素市場高地,幾乎聚集了所有傳統金融機構和新興科技金融機構,創新模式,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同時,其文化資源佔上海的10%以上,也是黃埔區致力發展的六大產業之一。這是上海黃埔區委常委、副區長巢克儉在致辭中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金融與文化的跨界融合,人們有理由期待“上海方案”的2.0版。對此,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藝委會常務副主任、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汪天雲在主旨演講中幽默比喻,金融和文化“相互追求”由來已久,最初是文化“追求”金融,慢慢轉變成了金融“追求”文化,2016年,這種“相互追求”看到了平衡趨勢,因為文化和金融看到了相互依賴,合作共贏的前景。而有中國證券和創投教父之稱的闞治東,則表示,“早期是文化找金融,現在是金融找文化”,最終是為了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決定了一國生產力發展的深度與厚度。
坐而論道,起而行之。研究院成立伊始,即構架了下屬影視製作中心和戰略合作兩個平台,並在論壇當天簽署了涉及中美影視合作、中國旅遊文化創新合作等協議,踐行速度之快,讓人們意識到,博雅的“開題報告”,不是一句口號,一個姿態,一個形象,而是在中國上海,引領一個戰略格局的變化。
(作者韓樺,人大重陽研究院研究員、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執行秘書長、央視英語頻道評論員)
(國際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