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6月5日電(記者
周洪鵬)由於地處石林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核心區,有著500多年曆史的五棵樹村不得不在2010年底整體搬遷。原本以務農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村民,隨著石林旅遊的發展找到了發展新方式。
雲南石林2007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按照《世界遺產公約》的保護方針,石林景區內有礙自然遺產保護的營業場所、村莊等所有設施必須在3年內全部拆遷搬遷。1000多人的五棵樹村便是需要搬遷的村莊之一。
據統計,2013年石林景區接待遊客達到約400萬人次。五棵樹村村民普國亮幾年前開始經營一家民族文化開發公司,依靠生產精美的少數民族服飾、挂飾、揹包等旅遊工藝品,現在年收入近20萬元。
更多的村民則進入了石林景區,在裏面擔任導遊解說、環保衛生、園林綠化等方面的工作,身份也從農民轉變為旅遊服務人員。
6月4日至5日,來自英國、美國、中國等地的170餘位專家學者、世界遺產的利益相關者、政府官員等齊聚雲南石林,圍繞“遺產保護·旅遊發展·社區繁榮”的主題進行了交流。
與會專家學者們認為,世界遺產地的旅遊發展可以促進當地社區的繁榮、居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同時也可以更好地為遺產保護提供經濟支撐。
泰國國立政法大學教授沃爾特·傑米森認為,遺產地的旅遊發展可以為公司帶來經濟利益,也能讓當地社區的個人成為受益者。同時,還要考慮建立利益分享的機制,讓大家看到發展旅遊對遺產地的保護和管理是有幫助的。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講師莊優波表示,開展旅遊是遺產地對當地社區進行補償非常好的經濟來源。除了對於當地農村社區進行多方面的補償外,還可以從門票收入、村民參股旅遊公司、解決就業等方面,對遺產地的社區居民進行反哺。
專家呼籲,在讓社區居民從遺產地旅遊發展中獲益的同時,更應該讓他們參與遺產地的保護和管理,讓他們成為遺產地真正的主人。
雲南大學旅遊研究所教授鄧永進建議,有關部門可以通過扶持社區發展旅遊,最大限度地解決他們的生計發展問題、滿足其美好願望和合理訴求,使村民保護遺產地的行動由被動變為主動,由“盲目”變成“自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項目專家彼得·奧格登表示,讓當地社區居民參加進來,對世界遺產保護工作來說,可能就成功了一半。“應該逐步培養社區居民的主人公意識,增加他們的話語權。等到時機成熟,甚至可以把保護管理的權力下放到社區,讓社區民眾成為遺產地真正的主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