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申遗之广州光孝寺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广州光孝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109号,是岭南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广,规模最为宏大的寺院。被誉为“岭南第一古刹”。寺址本是西汉南越王赵佗玄孙赵建德的府第。三国时,吴国骑都尉、易学家虞翻被流放南海,居此讲学,时人称为“虞苑”。因苑中多植苛子树,又称“苛林”。东晋隆安年间(397—401年),译佛教重要论典《舍利弗阿毘昙》的罽宾国(今克什米尔)高僧昙摩耶舍在此创建佛殿,名王苑朝延寺,俗称王园寺。唐代求法高僧义净抵达广州等候船舶赴印度时,曾住光孝寺,其在苏门答腊翻译经典时,还曾回国,到光孝寺寻找译经助手。南北朝梁朝时代,印度名僧智药禅师途经西藏来广州讲学,并带来一株菩提树,栽在该寺的祭坛上。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高僧慧能曾在该寺的菩提树下受戒,开辟佛教南宗,称“禅宗六祖”,为该寺增添了不朽的光彩。公元749年,唐代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时,被飓风吹至海南岛,然后来广州,也在此住过一个春天,并登坛受戒。光孝寺作为广州佛教传演的重心,与各宗派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演变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位于广州市中心的光孝寺,于是成为中外高僧往来传法的重要基地:既是西方梵僧远渡重洋到中国传法的第一个佛门驿站,又是中国僧人从海路去西天取经的始发港;还是历代高僧大德游历岭南必到之地。达摩、不空、慧能、义净等许多中外高僧,都曾经在此弘法布道;《摄大乘论》、《俱舍论》、《楞严经》等许多重要的佛教经典在这里被译成中文。

光孝寺为禅宗初祖达摩自天竺泛海入华的最初传法的据点,无论南北两派,皆由光孝寺为出发点而后辗转北上至中原各地。六祖慧能于光孝寺开创了禅宗南派,他用中华传统文化来阐释佛教经典,使其符合中国文化和社会伦理,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确立了禅宗在佛教界的主流地位。对后世的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寺内现存的与六祖慧能相关的遗迹为,南朝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惠能六祖的瘗髪塔、密乘的陀罗尼石经幢、南汉鋳造的千佛铁塔、宋时修建的伽蓝殿、六祖殿、以及碑刻、佛像、菩提树等。整个寺院气势恢宏,殿宇广大庄严,不愧为我国建筑艺术之瑰宝。这些文物古迹,对于研究中国建筑史、佛教史、文化史乃至中外文化交流史,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瘗髪塔,又名六祖髪塔。塔以石为基础,砖灰沙结构,八角型,7层,高7.8米,每层有佛龛。禅宗六祖惠能得黄梅五祖印证,密传衣法,南归隐遁于四会、怀集二县间。过了十余年,六祖到广州法性寺(即光孝寺),遇二僧论风幡之动,“一曰风动,一曰幡动”。惠能却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当时法性寺住持印宗法师闻其出言不凡,知为接黄梅五祖心法之人,遂请其显现衣钵,并召集国内十大律师,于翌年(667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在菩提树下为其剃度受戒。为了纪念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出家剃度因缘,住持僧法才募款建瘗髪塔于此,同年四月初八落成。

梁天监元年(502年),天竺高僧智药三藏到达广州,从释迦牟尼佛成道处带来一株菩提树苗,植于寺内,为中国有记载以来最早移植的菩提树。智药三藏并预言:吾过后170年,当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法门,度无量众。唐仪凤元年(676年),六祖慧能果然于此树下受戒说法,悉应前记。宋代,“光孝菩提”为羊城八景之一。

位于大殿后西侧,建于南汉大宝六年(963年),比东铁塔早四年,为南汉王刘鋹的太监龚澄枢与其女弟子邓氏三十三娘出资鋳造。东西两塔造型相似,可证东铁塔是仿照西铁塔建造的。西铁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台风塌屋压坏四层,现在只剩下三层。原来有塔殿覆盖在铁塔之上。

大悲心陀罗尼心经幢建于唐宝历二年底(826年),幢高2.19米,八面刻有小楷书《大悲咒》,字迹依稀可辨,有款识二行,其左曰:“同经略副使将仕郎前守辰州都督府医博士庐江郡何宥则敬为”;其右曰:“亡兄节度随军文林郎守康州司马宥选造”。东面又有款一行:“宝历二年岁次丙午十二月一日法性寺住持天德兼薄涧寺大德僧钦造书。”为寺内现存石刻中最早且绝对年代可考者。

洗钵泉,又称达摩井。菩提达摩乃南天竺香至国国王第三子,从般若多罗学道,四十年之后受衣钵,为禅宗西天第二十八祖、中土初祖。梁武帝普通元年,师泛海至广州,驻锡本寺弘法,为取清泉,在此开凿水井一口,用以洗钵,故称洗钵泉。《光孝寺志》卷三纪载:“此井鉅深数丈,甃以巨石,味甚甘洌,盖石泉也,其下时有鱼游。”后来僧人为纪念初祖达摩,立达摩画像碑于水井旁。《光孝寺志》卷一曰:“斯泉名洗钵,碧甃绝落浸。皎皎花宫月,冷冷古佛心。一尘飞不到,万象照幽深。旧有持幡咒,优昙绕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