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據韓國《朝鮮日報》網站16日報導,亞洲增長引擎的招牌位置時隔16年有望從中國轉移到印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書中將印度今年的經濟增速展望從當初的6.3%大幅上調至7.5%。反之,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展望率保持在6.8%,這意味著印度有望趕超中國。
報導稱,印度在經濟增長率數值上趕超中國,還是1999年的事,當時印度和中國的增長率分別為8.8%、7.6%。IMF還預測稱,印度和中國明年的經濟增速將分別為7.5%、6.3%,差距拉大。
截止到2013年為止,印度還是受到美國量化寬鬆縮小打擊變得脆弱的新興五國(Fragile Five)之一,另外4個國家為巴西、土耳其、南非、印尼。然而具有“親市場傾向的納倫德拉·莫迪總理去年就任後著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改革,促進了印度經濟的增長。加上低油價這一外因的作用,慢性的經常收支赤字問題也得到大幅改善。在這樣的背景下,世界對印度的經濟發展開始進行重新評價。IMF總裁克莉絲蒂娜·拉加德3月對印度進行訪問,對印度的經濟發展給予稱讚時表示:“全球金融危機以後世界經濟恢復非常緩慢脆弱,儘管如此,在烏雲籠罩的世界經濟地平線中,印度正是有光亮的地方之一。
美國農務部也展望稱,目前處於世界第八位的印度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到2030年有望繼美國和中國之後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
報導說,相反,中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中國國家統計局4月15日公佈,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加7%,為14.0667萬億人民幣。增速7%是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增速一路下滑的2009年第一季度(6.6%)以後時隔6年來最低值。有人展望今年第一季度增速降至6%,但實際上好不容易維持了“保七。
報導分析,貿易額的減少是第一季度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一季度中國進出口規模為5.54萬億人民幣,同比減少6%。出口增長4.9%,但進口竟減少17.3%。進口規模減少的主要原因在於原油、鐵礦石等大眾商品價格下降。尤其今年3月進口減少12.3%,而且出口也減少了14.6%。3月貿易收支順差僅達181.6億人民幣,達不到市場預測(2500億人民幣)的十分之一。這意味著迄今為止引領增長的貿易亮起紅燈。
再加上第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速僅為1.2%,出現通貨緊縮的可能性也日益加大。民生證券宏觀經濟研究員管淸友表示:“之所以經濟下行壓力較高,是因為(出口等)既有增長動力日益欠佳,但(服務、內需等)新的增長動力還未見效。
印度也存在不安因素。國際金融中心研究員朴美靜(音)表示:“美國上調利率、全球經濟不景氣、油價波動等外部情況惡化,(印度)增速也因此降低,存在國外資本外泄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