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中國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上的不斷推進,城鎮化領域的國際合作也走向了前沿。近日在韓國召開的宣導地方政府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ICLEI)2015世界大會首次設立了中國城鎮化分論壇,聚焦中國城市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在出席論壇期間接受了首爾XINHUA記者彭茜的專訪,為中韓在城鎮化合作支招。
“城市是為了給人用的,而不是給人看的
韓國和中國一樣,都經歷了以工業化為主導的高速的城市化進程。韓國國土交通部發佈的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韓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城市化率)已達到91.04%。而中國的城鎮化發展速度之快、農村向城鎮轉移人口規模之大,在世界上更是前所未有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率從17.92%提高到54.77%;進入21世紀以來,城鎮人口每年增長2072萬人,目前城鎮人口達7.49億。
李鐵指出,從城市化率的角度看,韓國遠高於中國:中國東部地區的城市化相當於韓國的80年代,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化相當於韓國的70年代。在城市的發展建設和管理水準上,中國也仍和韓國有較大差距,韓國對“以人為本的注重更值得中國學習。
Q:對韓國的城市建設有何印象?
A:在首爾看不到大馬路、大廣場,城市的路都不很寬,但是路網的密度非常高,車流人流熙攘,人的生活很豐富,服務業發展非常好,這一點北京有非常大的差距。
比如舉個例子,街頭的燒烤小攤,在首爾到處都可以看到,但你知道這在北京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同樣是首都,為什麼我們不允許呢?管理的問題還是觀念的問題?從就業角度考慮還是景觀角度考慮?是從人的方便角度考慮還是個人的偏好考慮?所以我覺得這個差別比較大,印象很深。
市民在首爾漢江公園裡騎自行車。網絡截圖。
還有就是城市閒置土地的利用。我上次來韓國的時候,看到沿著漢江邊有很多公園綠地,是可供市民們遊樂享受的地方,而不是一種擺設的景觀工程。 你在漢江兩邊可以隨便去玩,開展各種體育休閒活動,都是全開放的。而在中國的相當大部分城市,河岸的兩邊的大量綠地不允許人踐踏的,是一種景觀的擺設。我們也都知道韓國的體育不錯,足球等運動都很好。韓國有大量讓人踢球的空間,滿足人們不同的需求和生活需要,這也需要我們在國內城市規劃時,不能過多地追逐利益,而要把每一塊地都考慮到怎麼樣提供人的方便生活。
此外,首爾地鐵線路雖然不如北京長,但網站特別貼切,各個網站距離短,方便我們出行,但是在北京你就發現網站之間長,所以每個網站之間的聯繫和鐵道交通的密度都和韓國有很大差別。
Q:韓國在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方面有哪些優點?
4月9日,李鐵(左三)在ICLEI世界大會的中國城鎮化分論壇上發言。 彭茜攝。
A:第一,在城市的規劃管理上,韓國在整個資源利用效率和配置上相對集約,而中國大量資源粗放利用的現象普遍存在。
第二,在城市文化文明素質上,中國與韓國有差距,畢竟我們推進城市化進程比較晚,城市以人為本的觀念還不夠深入民心,在大量的城市管理上有一定區別。我們很多城市建設對人的考量、對人的需求和市場需求的考量關注還不夠,更多注重形象,注重政府工程。
剛才在論壇上,我們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在介紹城市發展理念的時候,所介紹的內容和我們整個會議的宗旨是基本上背離的。他理解生態的概念的時候是講政府花了多少錢投入,而實際上忘了生態、綠色、環保、低碳是需要特別好的制度性的建立,儘量減少政府的干預,儘量通過市場的作用,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來使得政府的投入更多針對於老百性每個進城人直接的需求,而不是政府主觀的想像,而不是主觀的景觀投入,也不是政績工程的投入。這方面我們有很大差距。
第三,雖然看起來首爾比較亂,不是像北京那樣井井有條,整個方方正正。但是可以看出整個首爾的樓房密度、資源配置、服務業的發展都有很好的規劃的支撐,讓我們感覺到這個城市特別方便,不像我們在國內感到很多城市是為了給人看的,而不是給人用的。在首爾,包括韓國很多城市,城市針對“以人為本的實用性,人的各種不同、多元化需求的實用性,這一點表現的特別充分。而國內這方面還有待於改進。
這是首爾市中心的清溪川。姚琪琳攝。
我們也注意到韓國立體交通的發展,包括清溪川的改造,包括對於城市的投入和各個不同類型的功能機構組織作用的發揮,對政府無限制的主觀政績行為起到了很大的約束作用。韓國的城市化雖然也是從戰後發展來的,但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在一種監督和約束條件的制約下,在一種發展觀的矯正下,整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減少了很多彎路。
Q:韓國哪些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4月9日,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接受記者專訪。(圖片由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提供)
A:最重要的經驗是城市的管理,在有約束的條件下如何更多地實現以人為本。當然,中國有戶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體制等一系列問題。韓國中央集權的控制力比較強,但至少能在城市的每項決策中,更多地考量到大部分居民的利益。我們制度性的很多東西沒辦法從韓國複製,但至少這些是可以借鑒的。針對人的需求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第二就是尊重市場的發育,人口的空間的流動在韓國是自然的過程,可能韓國政府辦公區從首爾向世宗搬遷,是出於安全等因素的考慮,但除了這些之外,再沒有其他因素去影響人口向特大城市集中的過程。在其他的城市建設中,基本也提供了相對開放的空間,這也是我們需要汲取的經驗。
第三,韓國注重環境、生態、低碳和智慧的發展,我們國家才剛剛起步。在一個產業發展到一定盡頭,怎麼來和城市的管理和治理、需求進一步溫和,使得產業釋放出更多發展空間。中國雖然在走,但也要學習一些經驗。
“希望中韓智慧城市的樣板合作在更多城市中展開
中國在長期快速城鎮化進程中所積累的矛盾日漸凸顯,城鎮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中國城市飽受城市病的困擾:霧霾問題、交通擁堵、頻發的公共安全事件等廣受詬病;人口增長速度(城鎮化速度)低於土地城鎮化速度,城市資源配置效率過低。土地被粗放型利用,造成城市發展成本高,並和房地產過熱緊密連在一起…… 李鐵認為,前幾十年中國過多地關注了速度和數量的增長,現在迫切需要從速度和數量型增長轉為注重品質和效率的增長。
2014年,中國政府頒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全面提高城鎮化品質,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水準的要求。中國正從轉型、改革和創新的層面,大力推進戶籍制度、土地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投融資體制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推動城市走集約、智慧、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中國致力於推進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對全球而言也是空前的機遇。作為中國的近鄰韓國,在開展與中國的城鎮化合作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Q:中韓兩國在城鎮化領域還有哪些合作空間?
首爾市長朴元淳向中國記者介紹首爾市打造“文化藝術之都藍圖。冮冶攝。
A:中韓雖然人口規模相差比較大,中國總人口相當於韓國人口的二十多倍,中國城鎮人口相當於韓國的十幾倍。但首先,中國和韓國一樣經歷過城鎮化高速增長時期;第二,中國和韓國都存在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相對稀缺的問題。第三,中韓同樣都是東北亞文明,在城鎮化經驗的借鑒上具有相似性,所以韓國很多好的經驗值得中國學習,因為兩國文化同根,土地資源擁有程度和人口密度、發展速度的相關性都比較大。所以,在這些方面韓國的城鎮化發展曾經有過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此外,韓國也是以工業化發展主導的城鎮化建設,在工業化發展的今天形成幾個大的工業化集團如三星、現代等,在全世界都有比較大的市場。中國在推動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進程中也應該湧現一批像三星、現代等大的規模性創新企業。這樣既能帶動就業,又能帶動財政收入水準,通過稅收帶動收入,來推動城市建設的發展,也能通過這些創新型企業規模性的擴大、競爭性的增強,更多地帶動就業。
我覺得韓國這些年不僅是簡單的城市化發展,更多是產業發展這種全球性的眼光、戰略和佈局,以及在世界上領先的創新優勢,有了這個基礎,城市的發展才有重要的資金來源,城市人口的就業才相對穩定。所以在國際競爭中,中國要學習韓國城鎮化的經驗,也要學習韓國產業發展的經驗,不僅是工業,也包括中小企業、服務業的發展。
Q:中韓智慧城市的合作進展如何?
A:我們現在正在探討中韓城鎮化的國際合作。現在是剛剛簽好的協定,正在研究制訂下一步的合作方案,我們會加緊推動這一事情。今年三月份,中韓副總理級的交流,韓國副總理和國家發改委進行的對話中確定了中韓智慧城市的合作。中韓合作推動中國城鎮化發展選擇的樣板城市是深圳,也很具有現實意義。
深圳是中國產業集聚的大工廠,是新興城市,人口相當於首爾,在這個方面,怎麼來推動樣板實踐,推動各個領域的融合,實現跨界的合作,特別對於實現中韓和企業、城市之間的對接,這裡還有很大的創新和發展合作空間。我們也希望中韓這種智慧城市的樣板合作不僅僅停留在深圳,也可以在更多城市中展開。
我們這次來也和韓國智慧城市協會、風投企業協會進行了交流,我們也希望參觀松島等其他智慧城市的經驗同時,推動中國企業和韓國企業的交流,推動中國城市和韓國城市的交流,把政府間的交流轉化成一種市場的務實化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