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廈門人”中的臺胞

text

新華社福州7月11日電(記者曹佩弦

劉姝君)日起日落,近四百萬居民以及無數遊客穿梭於廈門的大街小巷。這其中有10多萬人,雖然在口音上與本地人相差無幾,但是他們的身份卻有些不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臺胞。

從海峽東岸來到西岸定居,他們在這個美麗的小城經營自己的生活,講述自己的故事。他們中的一些人已成為“新廈門人”,也豐富著廈門這座城市。

(小標題)他的音樂夢想在這裡綻放

每天,廈門中華兒女美術館一樓都會聚集一群來自兩岸、懷揣音樂理想的年輕人。這裡是台灣音樂人楊慕的工作室,墻上貼滿各式海報,樂器隨意堆放在一邊。窗外,海浪伴著音樂拍打在廈門沙坡尾的銀灘上,如同演唱一首不老的情歌。

中長的卷髮,高高瘦瘦,初識楊慕,很難在他的臉上尋覓到歲月的痕跡,儒雅淡定的微笑讓人如沐春風,如同他的音樂,輕快而愜意。

上世紀70年代,楊慕以清新的曲風在台灣音樂圈嶄露頭角,40年後,他懷揣著更大的音樂夢想在海峽西岸再次出發。楊慕說,要在廈門培育音樂土壤,打造兩岸音樂人交流的平臺,讓“音樂廈門”成為城市的另一個品牌。

過去一年,楊慕在廈門成立音樂工作室,帶領熱愛音樂的年輕人在鷺島各個角落舉行了80餘場公益音樂會。“我希望通過音樂融入這座城市,並帶領更多本地人走進音樂。”楊慕說。

談到他對廈門的印象,楊慕自彈自唱了一首他的原創作品《廈門真美》作為回應。“大海的船你慢慢地搖,從東岸到西岸,從金門到廈門,古老的歌,你輕輕地唱,從這端到那端,從寶島到鷺島,碧海藍天,白鷺飛過……廈門真美,請和我一起留戀沉醉。”

(小標題)他的助人精神在這裡傳遞

上午9時,在廈門海滄區的長庚醫院內,一位摔傷的老人被緊急推進急診室大門。因為擔憂老人的病情,家屬十分焦慮,情緒不穩;這一幕剛好被身穿淺藍色短袖襯衫、外披黃色志工馬甲的黃明雄看見,他兩步並作一步,上前幫忙疏散出通道,同時不斷安慰老人的家屬。

一直到確認老人順利接受治療,黃明雄才松了一口氣,仿佛又一場“戰役”結束。

1989年,來自高雄的黃明雄第一次到大陸打拼事業。2002年,他在廈門設立公司並定居。作為物流企業的老闆,黃明雄在忙碌工作之餘抽出有限的休息時間,每週到醫院做志願服務。穿上黃色的志工背心,黃明雄把醫院急診作為志願服務的“戰場”,四年來堅持“衝鋒陷陣”。

“我很愛這片土地。我有一種使命感。”當被問到為何對志願服務如此執著,黃明雄如是說,“希望能幫助醫院的病患,為整個社區、社會貢獻一份正能量。”

在走廊上,黃明雄看到一位手握就診預約單的阿嬤一臉茫然地徘徊,就主動上前和老人家用閩南話聊天,把她帶到診室門口,還特地叮囑不要錯過叫號。同診室候診的年輕小夥看到黃明雄對阿嬤還是有些不放心,拍了拍黃明雄的肩膀說:“沒關係,老人家的號到了我會提醒她的。”

“看!對他人的關心和幫助就是這樣傳遞下去的!”黃明雄滿足而自豪地說。

(小標題)她的愛情故事在這裡繼續

2007年底,剛從台南來到廈門,計劃只做半年醫務支援工作的胡美琪難以想像如今她的生活:在廈門居住七年,與來自泉州的丈夫結婚五年,有了一個一歲九個月的可愛兒子,還在社區裏認養了一片花草。

在海滄區興旺社區裏一間不算大的房子裏,廚房裏散出飯香味,地板上還有小孩子的玩具車,胡美琪一家三口把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我現在很滿足。”胡美琪把兒子抱在懷裏,眼睛流露出藏不住的笑意和幸福。

剛來到廈門的時候,相比台灣略顯乾燥的氣候以及滿街巷的川菜、湘菜館讓胡美琪在氣候和飲食上不太適應。而且很長一段時間內,胡美琪的朋友都是一起在長庚醫院工作的其他台灣籍同事。這些都讓胡美琪對廈門、對大陸感到一種模模糊糊的“隔離感”。

然而,愛情萌芽的茁壯默默改變了一切。“當初,在醫院第一次見到我先生,感覺就不錯。”胡美琪回憶當初的初見,還是有些不好意思,“接觸下來,我覺得就是他了。”

因為和丈夫的相遇、相知和相愛,胡美琪決定把半年的支援工作期無限期延長下去。時間一長,胡美琪也交到很多本地的朋友,帶著她深入接觸廈門這個城市,融入生活的社區。

“我們的家就在海滄,我和我丈夫都是新廈門人。”胡美琪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