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就业”既要创造新岗位,也需“全流程培养”

新京报网

text

“稳就业”“保就业”“就业优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共出现39次。而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就业也都被置于首位。

就业一头连着社会发展大局,是经济增长的晴雨表;另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饭碗”,是民生之本。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就业”都牢牢占据着“C位”,成为社会和民众的核心关切。

要意识到“保就业”的“极端重要性”

中央层面已多次强调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而比较2019年和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难看出,就业的重要性又进一步凸显。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则进一步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从“全面发力”到“全面强化”,同“各方面重视”到“应出尽出”“能用尽用”……这其中体现出非常明确的“底线思维”。正如很多专家所言:“今年的政府工作主线就在于要保就业,只有保住就业才能稳定民生。”

就在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发挥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这一战略导向的转变,同样建立在“保就业”的基础之上。

经济发展、扩大内需,都需要“稳就业”这块压舱石。只有保住了就业,才能有可预期的收入,进而拉动消费、扩大需求,真正以“内部消费需求”推动国家发展的巨轮行稳致远。

揆诸现实,放在当前背景下,保就业稳就业确实面临很多难题。一方面,全球经济的衰退几成定局,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需求疲软且摇摇晃晃的全球化时代,订单不足将长期困扰贸易行业;另一方面,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部分行业复苏仍需要时间,有些地区仍未回到充满活力、供销两旺的疫前状态。

针对这些现实困难,既需要调动财政、货币等各种资源,向处于困境的中小企业“拉把手、扶一程”,帮助企业也帮助员工挺过至暗时刻;更需要针对重点人群、重点行业,做好培训和就业服务。

而从长远看,“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业模式也需要一场重构,以产业迭代升级调整人才流动,从线下向线上、从工农业向服务业加速转移,培育更多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新就业者。

用职业培养体系让就业稳得住、有未来

培育和发展“新就业者”,是疫情留给我们的附加题,更事关“保就业”任务的全局。

当我们把镜头从宏观经济大局拉回至个人和家庭,“就业”也就会从数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生活层次与状态。

对个人来说,就业不只意味着一个工作、一份收入,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的阶梯。对大量高校应届毕业生和暂时失业者而言,一个新的offer也可能意味着另一段人生的起航。

所以保就业稳就业,最终要落实到就业者发展的层面,为他们提供安身立命的基础,也赋予他们实现理想的本领。这既仰赖于自上而下的政策扶助,更需要企业与个人的相互成就。

这其中,企业无疑起着核心枢纽的作用。令人欣慰的是,有些企业都在响应中央“稳就业”的要求,积极开拓就业岗位,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增量,也以此践行自身的社会责任。

以品质居住服务平台贝壳找房为例,2020年贝壳找房将招聘44万经纪人,其中高学历18万人,全年发放10万经纪人校招offer。在扩充就业容量的同时,还面向整个平台上的服务者群体推出全流程培养计划,如经纪人全年学习5000万小时计划,帮助提升服务者职业化水平,提高行业效率与用户体验,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职业培养体系去促就业,让经纪人变得更专业,从微观层面看,能帮助这些服务者稳住自身饭碗,并获得更好的职业薪酬和从业待遇;从宏观层面看,是以“人”为核心要素,去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红利、提高行业留存度,继而助力稳住就业基本盘。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对企业来说,通过完善的职业培养体系去赋能就业者,增强他们与新岗位新要求的适配性,推动他们加速成长,就是让企业和就业者“赢得未来”的重要路径。

保就业,要保的是一个个企业的活力,也是一个个个体的职业能力。这确实需要政府层面善作善为,以惠企为手段帮助企业发展,以善政为支点托起稳就业预期;也需要社会多方着眼长远,以“人”为核心优化人才供给侧,以稳住员工竞争力与企业发展力的方式去稳住就业,让更多企业拓展出新就业岗位,让更多人有能力“高质量”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