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达之路集团董事长 何烈辉
发展经济总是有代价的,不能总是希望代价最小,特别是一上来就希望代价最小,那只能算是理想状态。在我们传统文化里有“舍得”一说,有“舍”才有 “得”,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也要“舍得”; 在和一些非洲国家官员交谈时我常常会给他们说这些观点,在帮助一些非洲国家在中国招商引资时我也经常跟他们这么说。近几年一些非洲国家要成功招商越来越难了,一方面是因为各国之间招商竞争激烈,企业可选择的机会多;另一方面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优惠条件不够吸引人,而是投资门槛或者要享受这些优惠所设定的条件过于严苛或者说招商方为自己设计的太完美了,对投资者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非洲经济要发展有一个很大的短板就是自有资金不足,因此吸引外资对非洲国家来讲具有重要意义,要吸引外资就要让外资获利,而且是要有足够的利益吸引。 但是在我这几年和一些非洲国家政府接触过程中发现有个问题越来越大,他们的PPT越做越漂亮,有利于他们自己的招商条件设定越来越完美,也就是要求越来越滴水不漏了。比如说环保要求、技术转移要求、当地工人比例要求、投资金额要求等等。从本国利益出发提出这些要求固然没有错,但是我觉得他们缺少了站在投资者角度考虑问题的意愿,也没有充分考虑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多的只是在想“我想要怎么样”,存在一厢情愿的完美主义倾向。
对于投资者来讲,哪里投资条件好,利益保障好,回报高就去哪里,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建设某个国家是该国政府和民众的义务并不是外来投资者优先考虑的;先有投资者自身目标的实现,才会有助力该国发展目标实现的可能;因此要吸引投资者必须让投资者觉得有利可图,也就是说吸引投资的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投资者的心态和别国的竞争,因此吸引投资的国家是难以实现个案利益最大化的,只能算总账,在利益让渡和吸引外资能促进国家发展的程度两者中找到平衡点,抓住发展这个主要矛盾。 但是一些非洲国家的问题在于,一些学历很高有过出国留学经历但是缺少商业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官员,或者是没有商业经验的官员在制定经济政策,他们懂得怎么样把文件写的严密,他们有家国情怀,想处处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鱼和熊掌都想得到,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商业规律本身,实际上反而不利于招商引资,也不利于经济发展,因为不能让投资者获得足够利益投资者就不会来。
一些非洲国家也不时派出代表团到各国去学习招商引资经验,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问题,有些是直接照抄了其他国家的做法,有些虽有微调但是变化也不大。 实际上,我认为非洲国家重要的是要从本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比本国太先进的方式方法也不行,学习落后于本国太多的也不行,而应该是学习和自己状况差不多的,或者稍微超前一点的方式方法为自己所用 。我和很多非洲官员说,经济发展“粗放”这个阶段是必须要经过的,在“粗放”的过程中大量吸引投资,发展壮大本国经济实力,然后逐步完善各种政策法规,逐步精细,不能急于求成,不要一步到位,在想“得”之前需要先会“舍”,该让投资者获利就让投资者获利,算的太精了只会让投资者减少而不会增加。 如非洲某国,最近十来年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吸引投资,得益于外资大量进入使经济发展很快,但这几年去投资的企业有所减少,有些开始撤回了。该国要求企业去投资办厂产品必须要出口,不肯开放本地市场,因为他想保护本国企业,前几年国际市场发生动荡,企业出口受阻又不能在本地市场销售,投资者处境非常艰难;而且该国规定企业出口收到的外汇政府实行强制结汇,企业不能自由使用,企业进口付汇要排队申请等等一系列限制措施;去的比较早的企业赚钱了,该国税务部门看了有些眼红就开始查税还抓人。一两年下来该国名声坏了不少,投资者就少了,实际情况是经济虽有发展但该国目前还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鸡还没怎么养好就要杀了取卵,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短视。
还有非洲某国,出口某种在国际上销量比较大的农产品,该国不是该农产品唯一的产地,在非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也有产出,该国产量占比不足世界总产量的8%,不足以影响该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几年前该国领导人认为出口价格过低,而且希望该农产品的加工能放在该国进行,同时希望大力扩大种植面积,从理论上来说这个想法是很不错的;于是该国便发布行政命令规定该农产品出口必须通过招标拍卖,价高者得,以在农场交货的价格来成交,买家自行解决内陆交通和海运等问题,在该国国内只有该农产品的加工工厂才能参与竞拍。几年下来,竞拍的方式看起来不错,颗粒大品质好的果实出口价格有所上升,但是颗粒小的果实反而卖不出去了,因为手续这么复杂国际买家就选择了“掐优”,只参与竞拍最好的产品以降低综合成本,在当地的加工厂也没有增加,有些人搞了个形式的加工厂,去竞拍然后再转手出口;本来政府希望这么做能增加农民收入,大大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出口量,结果几年下来种植面积并没有扩大多少,相反不实行拍卖的其他几个非洲生产国反而销量大增,种植面积扩大了。不考虑本国是否具有立即发展生产加工的能力,也不考虑国际市场的交易惯例,更不考虑本国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是否足够,单方面理想化的决策实际上反而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是非常值得非洲国家研究学习的,看看我们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而不是只看到我们今天发展的成果,我们经过的从粗放到精细这个阶段其实他们也应该经过的,只不过“粗放”的程度过去和现在可以不一样了。对于非洲国家来说,要在世界经济这个大环境中快速发展,想不“粗放”就直接“精细”这是不现实的,不肯多“舍”就要多“得”也是难的,肯放水养鱼非常必要。
(来源:亚太日报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