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深圳之行的隐喻:水,草,树

text

【亚太自贸研究院 杨钍】 1月4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率一众大员分别造访前海微众银行、华侨城创意园(OCT)和华为总部。其中在微众银行的言论被关注最多,其实质性话语是“要降低成本让小微客户切实受益,同时“倒逼传统金融加速改革。

总理新年开工首日这一番走访,热闹背后有深意。对微众银行、OCT和华为的走访,放在当前中国经济背景下,有极强的政府指向涵义。我们认为其中隐含着一幅通缩预期下的经济框架图。

当然,也得清醒地认识到,在政府极尽所能的引导之下,仍有不少悬而未解之题。

一、背景:一年来中国经济

这一年来,政府和人民都“蛮拼的,社会经济则缓缓步入“新常态。9月开始,“通缩来敲门,当月CPI增幅创5年新低,PPI继续下滑。此态势一直延续到年底,简言之:投资萎缩,消费不振,利率高企。

尽管疲软态势下伴随各种“新思维新机遇的大合唱,但现实很骨感。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龙头带动模式,即央企、外资和部分民企龙头为主体,带动一长串的上下游产业链。中小企业大多直接或间接依附于这个链条,包括相当一部分服务业。在行业结构上,真正的大体量带动者是基建、地产和出口产业链。

PPI数据在告诉我们,这个模型走到了尽头。无度的举债投资和土地杠杆化,将导致越来越严重的经济信号扭曲,结构失衡,资源挤占。其余的创新模式,则在体量上与传统产业链不可同日而语。

“通缩一旦被市场认知确立,接下来面临的是:去产能,去就业,去利润,去杠杆,覆巢之下无完卵。

当前的政府,可以说是在与这个隐约的趋势进行抗争,欲挽澜于危。而社会各界的心态则是指标走衰则预期宽松,对注水模式的路径依赖明显。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只要印钱,就不会通缩,企业依旧可扩张,就业依旧有保障。尽管近一年来种种迹象在显示无引导的放水只能带来“钱炒钱模式的升级和全社会债务成本的增加。

本届政府已对多数指标淡化对待,真正的底线就保留了一条:就业。

政府能确定的是:无论稳增长,还是保就业,都得靠企业。最好让企业能重新形成一套创造和产出模式,并与消费、出口相配位。此话说来容易,船大难掉头,经济的整体转型毕竟不是朝夕之功。

那么,就进入一个更简化的框架:大企业有命可续;群众有业可创;金融有活水可流。存量不崩,增量弥补,就业稳定。

二、通缩预期下的政府思维框架

首先,树不能倒。

树,就是那些龙头型企业。“互联网思维所描述的去中心化至少在目前还不现实,中国经济模型就是个中心化框架。各地招商引资之所以对大企业各种跪,因为一个凤凰过来能带起一群鸡鸭跟着跑。

尽管这些大树中相当部分在债务依赖模式下已后继乏力。但客观上说他们是这个经济体的底盘,是上下游产业链、就业、税收及相关服务业能继续运行下去的保障。

即使无法扩张生长(PPI已经告诉我们),至少要托住经济底盘。

其次,草赶紧长。

草,创业型小企业。在李克强口中它们已成高频词汇。

在今年9月达沃斯论坛期间,李克强称,“要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精神蔚然成风,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

为此政府极尽所能引导,且初见成效:“今年我们进行了商事登记制度等改革,1到8月份,新注册市场主体超过800万家,带动了上千万人就业。就新注册企业个数来说,自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开始到现在不过半年时间,同比增幅近60%……一个大众创业的形态正在形成。

在OCT的柴火创客空间,李克强赞叹中透露出更强的期望:“这种活力和创造,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

在大树后继乏力时,这块算是增量空间所在。

重点:水流起来

所谓死钱,要么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或环节过多导致供需无法有效对接,要么因为传统思维和管制,只投向政府信用和土地信用类领域,不断沉淀,尾大不掉。无法渗入价值创造和产出环节,反而造成资源挤占,增加经济运行成本。

今年来官方不下10次发文要求金融系统通过改革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年底的降息之后,市场分析人的反应却是:实体经济不会因此降息,即使有传导效应,也仅仅是延缓了市场利率攀升的步伐。股市倒是在长期和短期因素叠加之下立竿见影。

在资本话语日益提升的年代,有些东西,政府想管,市场也不那么听话了。

水、草、树,一个也不能少。

话说至此,基本上勾勒出通缩预期下政府思维的简化框架:水、草、树。一个也不能少。而总理走访的三家企业:微众银行、OCT和华为,就是它们的映照。

华为是树型企业中比较争气的那一种:科技为本、注重创新,较少挤占中小企资源,拓展海外市场得力。可望在稳健基础上继续发力。

OCT所聚集的创业型企业代表的草根创业族,为数众多,方兴未艾,态势正劲,正在破土而出,渴望多来点阳光雨露的滋润。

微众银行所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与坐拥庞大存量货币的传统金融相比,更贴切的说法是“水渠,没有传统水库的傲慢,妥妥的用户思维,红包发到手抽筋,被寄望将死水盘活,流入实体创造和流通环节。提升效率,降低沟沟坎坎的成本。

三、传统金融盘不活

总理将心向树草,还得明月照沟渠。

我们认为,李克强这趟深圳之旅有明显的指向性,最重点是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话语,代表了给资金修新水渠。巨头转型和创业生态难以一蹴而就,相比之下,金融更有可能实现快速变革。运转导流得当,不排除在全球转轨期培养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若疏导不畅,不但无法助力经济发展,反而在各种炒作盛行的态势下酝酿风险。

当着银监会主席的面说出“倒闭传统金融加速改革的话,可见李克强对当前传统金融业改革步伐的态度。

李克强上任以来在金融的措辞较明确:稳定总量、盘活存量、定向调控、强改革。

在总量上,他认为“池子里货币已经很多了,我们不可能再依靠增发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存量上,他希望以金融之手,通过市场的调节让资金流向最该去的地方,恢复经济结构平衡;定向调控上,“对那些需要支持的企业、产业,它口渴了,我们还应该给它点水喝。最终要实现效果,则需要“强改革:放宽金融市场准入,发展中小民营银行。同时,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

至少目前在对存量的盘活上,李克强并不满意。

四、未解之题:微众银行能改变什么?

微众银行,显然属于“强改革板块中的举措。李克强在微众银行讲到最实的一句话是“要降低成本让小微客户切实受益,微众银行给自己的定位也是切合时宜的“个存小贷。有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感觉。

按前文所述,微众银行更贴切的描述是“水渠,它本身强在渠道,未来的话语权也在这个渠道。按理想化的场景,可以确认的是:相比传统金融机构,它将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交易效率。

这将首先体现在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上,如一个月前马蔚华和汪潮涌在一次会议上的表述:前者寄望央行搭建的征信体系,后者则称“未来是没有信用卡的。大数据出来以后不需要征信,不需要中心化。

背靠腾讯,微众天然掌握了个人交易端口和数据化的渠道。这将首先解构传统银行的中间环节,未来的通道是直来直去的。数据,而且是即时的数据解决信用、风控、审核等在传统银行看来头大的问题。

但,这只是降低自身运营成本,放在经济大环境下,要考量的是,在低成本、高效率的基础之上,微众银行的信贷流向与现有的结构会有何不同?无论谁做银行,面对的外部场景是一致的:同样的市场、同样的客户,同样的需求,同类的风险……微众或许可以稍进一步:它眼中的市场和客户是经过数据过滤之后的。

但是银行是盈利性机构,不会如政府所想“指哪打哪。当前的银行业形势是存款端是存方市场,贷款端是贷方市场。在竞争格局之下,只要政策允许,微众银行首先会将存款利率打高。最基本的因素就是银行间(包括互联网银行间)的揽储竞争。从打车市场的砸钱竞争可见一斑。

贷款能降多少,我们难以预判。连克强总理都不完全放心,在微众银行现场特嘱要讲“普惠金融、个存小贷等定位“坚持做到底。他是怕跑偏啊,因为完全由着市场的性子来,利率由市场来定价,只要借款方能承受,银行会将存款利率尽量上提到其能忍受的高限,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在对上游资源的争夺上。

我们估计未来的场景是这样:与传统银行的揽储大战不同的是,互联网企业间更注重的是对端口的争抢。轻资产模式。因为届时真正掌控话语权的不是资产,而是端口、通道、数据和服务。利润也将最大程度流入这个环节。但在初期,对借款方也会给以最大程度的优惠,形成降低信贷成本的效果。

最终的问题就剩下结构了,即互联网银行信贷的流向与政府所预期的流向匹配度有多高?政府希望普惠金融惠的面积可能过广,而经济走势和金融企业自身的导向都决定了资金必然导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领域。

我们整体上的判断是,这些资金很难流入到工业体系中,更多是对消费端供给的重新分配。

结尾:面对通缩,顺应还是抵抗?

传统产能领域不会因为互联网银行的到来而解决资金饥渴问题。而通缩预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就是制造业去产能和去杠杆。也就是说,未来如果通缩坐实、加剧,所带来的树动草摇,不是互联网金融这盘活水能够救得了的。甚至一些过剩产业链会将被互联网金融的真实数据呈现得一丝不挂,让抗通缩的努力雪上加霜。

话说回来,如果通缩真的必然到来,到底是对抗还是顺应其趋势更好一些?

无论如何,中国金融业真正的变革正在到来,优化配置提升效率,是可期的。但与政府对整体经济的维稳思路未必完全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