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太日报 】【 国名 】利比亚国(State of Libya)。
【 面积 】176万平方公里。
【 人口 】636万(2012年),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阿拉伯语为国语。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
【 首都 】的黎波里(Tripoli),人口101万(2012年)。
【 重要节日 】国庆日(独立日):12月24日。
【 简况 】位于非洲北部,与埃及、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尔、乍得接壤。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1900余公里。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
公元前3世纪,利比亚人在反抗迦太基帝国统治的斗争中曾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7世纪,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人,征服当地柏柏尔人,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16世纪,奥斯曼帝国攻占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控制了沿海地区。1912年,利比亚在意土战争后成为意大利殖民地。1943年初,法、英分别占领利比亚南、北部。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联邦制的利比亚联合王国,后改名为利比亚王国。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86年4月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2013年5月,国名定为利比亚国。
【 政治 】2011年2月中旬以后,利比亚局势持续动荡,民众示威游行遭到当局镇压后,迅速演变为内战。反对派在东部城市班加西成立“国家过渡委员会”,与卡扎菲政权分庭抗礼。“国家过渡委员会”由约45名来自各地区的代表组成,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贾利勒(Mustafa Abdul Jaril)任主席。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第1970、1973号决议,对利实施制裁,并授权在利设立“禁飞区”。北约随后对利发动军事行动。8月20日,“国家过渡委员会”武装攻占的黎波里。10月20日,卡扎菲被俘身亡。10月23日,“国家过渡委员会”宣布全国解放。11月22日,利过渡政府成立,阿卜杜拉海姆·凯卜任总理。过渡政府致力于恢复国内秩序,开展战后重建,并在2012年7月顺利组织举行国民大会(制宪议会)选举,穆罕默德·尤素福·马格里夫(Mohammed Yousuf Magarief)任国民大会首任议长(临时国家元首)。8月8日,“过渡委”向国民大会和平移交权力。10月14日,国民大会选举阿里·扎伊丹(Ali Zidan)为临时政府总理,11月14日,新政府宣誓就职。2013年5月,国民大会通过《政治隔离法》,该法禁止曾在卡扎菲政权时期担任高官者在新政权中担任要职,马格里夫遂于当月28日宣布辞职。6月25日,国民大会选举努里·阿布萨赫明(Nouri Abusahmin)为新议长。2014年3月,扎伊丹总理被国民大会解职,临时政府国防部长阿卜杜拉·萨尼(Abdullah Thinni)任代总理。6月,利举行国民代表大会(新一届制宪议会)选举,7月公布最终选举结果,8月国民代表大会在利东部城市图卜鲁格举行首次会议。2014年5月以来,利内部各派别政治军事斗争日趋激烈,利局势急剧恶化。
【 宪法 】1969年12月曾颁布临时宪法。1973年,卡扎菲发动“文化革命”,宣布停止执行一切现行法律。2011年8月,“国家过渡委员会”公布《宪法宣言》,在政治过渡阶段发挥临时宪法作用。《宪法宣言》规定,利比亚将建立多党制民主国家,实行法治,保障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基本自由和人权。伊斯兰教为国教,教法是国家立法的主要依据,国家保护非穆斯林民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宪法宣言》还公布了利政治过渡的时间表。根据利政治过渡时间表,国民大会成立后组建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后2个月内完成新宪法起草并提交国民大会审议。审议通过后1个月内组织宪法公投,公投通过后新宪法将正式生效。目前,利已组建制宪委员会,但制宪进程十分缓慢,新宪法草案尚未完成。
【 议会 】卡扎菲政权时期设有总人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2012年7月7日,利举行国民大会选举,共有200名代表当选,穆罕默德·尤素福·马格里夫任首任议长,2013年5月马格里夫议长辞职,努里·阿布萨赫明任新议长。2014年6月,利举行国民代表大会选举,8月,利国民代表大会在东部城市图布鲁克召开首次会议,并选举阿吉莱·萨利赫·伊萨·卡维德尔为新议长。同月,国民大会在利首都的黎波里宣布重启运行,阿布萨赫明任议长。
【 政府 】2012年10月,利国民大会选举阿里·扎伊丹为新政府总理。11月,新政府宣誓就职。新政府设3名副总理,27名部长,2名国务部长。利最大的两个政党爱国力量联盟和公正与建设党分别有5人入阁。2013年3月,扎伊丹总理被国民大会解职,临时政府国防部长阿卜杜拉·萨尼任代总理。2014年8月,国民代表大会任命萨尼为临时政府总理。同月国民大会重启运作,任命奥巴尔·哈希为“救国政府”总理。
【 行政区划 】1998年,利比亚全国划分成26个省。2002年增至28个省及两个地区。
【 经济 】利比亚长期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曾一度富甲非洲。1992年开始,因洛克比问题而遭受国际制裁,经济状况不断下滑。19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制裁后,特别是近几年国际油价持续居高,利石油收入大幅增加,利经济曾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自2003年起,利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尝试建立股票市场,加快部分国营企业和银行的私有化进程。2011年内战爆发前,利原油日产量约160万桶。局势动荡使利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内战结束后,利石油生产一度恢复至战前水平。近期利局势再度动荡,利石油日产量大致在20至90万桶间波动。
主要经济指标(2014年):
国内生产总值:642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94美元。
通货膨胀率:3.2%
货币名称和汇率:第纳尔,1美元≈1.26第纳尔
(资料来源:2015年经济季评)
【 资源 】以石油为主,探明储量为430亿桶。其次为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54万亿立方米。其他有铁(蕴藏量20-30亿吨)、钾、锰、磷酸盐、铜、锡、硫碘、铝矾土等。沿海水产主要有金枪鱼、沙丁鱼、海绵等。
【 工业 】2013年工业总产值减少3.9%。石油是利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绝大部分出口收入来自石油。20世纪50年代发现石油后,利石油开采及炼油工业发展迅速。2012年出口石油创汇达516亿美元,主要出口至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国。利工业还包括石化、建材、电力、采矿、纺织业、食品加工等。(资料来源:2014年经济季评)
【 农业 】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约2.6%。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可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3%,水浇地不到1%。利农业非常落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全国有牧场850万公顷。养殖的牲畜约1160万头,主要为牛、羊、骆驼,其中牛107万头,羊1038万只,骆驼23万峰。利近一半的粮食和畜牧产品依赖进口。
为解决用水问题,利自1984年8月开始兴建“人工河”工程,用管道把南部地下水引向北部沿海地区。
【 交通运输 】以公路为主,无铁路。
公路:总长10万公里,其中高级公路5.7万公里,农用路4.2万公里。
水运:主要港口有的黎波里、班加西、图布鲁克、卜雷加、德尔纳、米苏拉塔、扎维亚、拉斯拉努夫。
空运:拥有利比亚阿拉伯航空公司和非洲航空公司。各类机场共137个。主要民用机场设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苏拉塔、塞卜哈、托卜鲁克、锡尔特和卜雷加。
【 财政金融 】截至2013年12月,利外汇储备达1198亿美元。
【 对外贸易 】主要出口产品是石油(产量80%以上供出口)。主要进口粮食、食品、机械、建材、运输设备、电器、化工和轻工产品以及武器装备。主要贸易对象是意大利、中国、土耳其等。
【 对外关系 】2011年以来,利外交可概括为:坚持阿拉伯、非洲、伊斯兰和发展中国家属性,强调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在总体方针上,摒弃卡扎菲时代“个人外交”、“非洲领袖”的烙印,践行相对务实、温和的“新外交”理念,将本国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立场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