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成香港海事安全最大隱患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香港近日接連發生兩宗嚴重海上交通事故,反映海上安全措施仍有不足。業界認為,香港部分海域的海洋垃圾積存以及橋梁預警系統落後等問題,是造成事故的罪魁禍首。長遠來看,想要杜絕此類海事安全事故,還應針對以上兩個問題多下功夫。

25日,一艘載有163名乘客由澳門駛回香港的噴射飛航“海皇星”號,當日晚途經香港大嶼山西南部小鴉洲對開海面時,疑高速撞及不明漂浮物,事件造成逾120人受傷。

23日,連接香港市區及赤鱲角國際機場的青嶼幹線汲水門大橋,懷疑被船隻撞及橋躉觸動警報,須緊急封橋進行檢查,導致陸路交通中斷,數千名準備離港的旅客被困途中,逼爆各機場快線站。

“不明漂浮物”實際上指的是海上垃圾。香港一名資深船長表示,海上垃圾種類繁多,除了常見的塑膠類廢物,還包括松脫的浮波、工程地盤木材,甚至石油氣罐、洗衣機、床褥及計算機屏幕等,可謂無奇不有。

該船長說,鋻於雷達難以偵測,海上垃圾一到入夜便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可謂“船隻殺手”。大嶼山一帶水域向來是海上垃圾重災區,特別是港珠澳大橋工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地盤垃圾隨水漂流不足為奇。

曾任拖船船長10多年的海港運輸業總工會成員黎先生表示,近年珠三角海洋工程多,令該區多了不少垃圾。尤其颱風過後,部分工程的網纜斷裂或浮桶漂走,對船隻,尤其是航行時速38至45海裏的高速船構成危險,例如這次出意外的噴射船“海皇星”號,速度快得像在海上飛,一旦遇上大型垃圾,會將之捲入船底,衝擊力十分大,鐵制物件禍害尤其大。

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今年4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香港海洋垃圾95%來自香港本地,5%來自內地,不僅影響船隻安全,更危害海洋生物。

為了治理海洋垃圾,特區政府2012年成立“海岸清潔跨部門工作小組”,過去5年香港收集到的海洋垃圾量,每年一直維持約1.5萬公噸。報告列出香港27個須優先處理的海洋垃圾“黑點”,當中4個位於香港至澳門高速船航道,包括大嶼山分流、水口紅樹林、大嶼山貝澳泳灘及芝麻灣牛牯灣。

香港港口交通繁忙,高速船數量多,班次頻密,在世界上數一數二。近年來撞船意外頻頻發生,令人們心生惶恐。去年7月,香港“幸運號”撞船意外導致近70人受傷。2013年11月,由香港至澳門的噴射船“木星號”,疑在喜靈洲附近海面撞到垃圾,造成80多人受傷。2012年國慶節當晚南丫島海難,造成39死、92傷的慘劇。可見,香港航道安全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更好的改善。

據悉,現時特區政府海事處聘請的承辦商提供約70艘船隻在香港水域做清理工作,但能否密集式清理海上垃圾,其成效存疑。海事專家呼籲,政府應增撥資源,在航道海域加強清理海上垃圾,並監察承辦商的工作。

而汲水門大橋遭船隻劇烈碰撞事件,揭開海事安全的另一隱患。特區立法會議員田北辰認為,今次事故源於躉船沒有收起吊臂所致,是無心之失,但反映海事處的巡邏不足,建議有關部門可於汲水門大橋附近設感測器,探測躉船的吊臂有沒有超出高度,並在出事前通知船長,以防止意外再次發生。

據悉,香港主要大橋均沒防撞預警系統的保護。香港媒體報道,香港理工大學4年前開始研發橋梁防船撞智能監控系統,利用衛星定位及攝錄鏡頭監察,若發現大船過高或偏離航道致可能撞橋即會發出預警。有立法會議員促請特區政府考慮安裝類似系統,免再有大船撞橋而令交通癱瘓。

除了清掃海上垃圾,減低撞船風險,乘客普遍安全意識鬆懈,亦是造成海事安全問題的成因。自前年“木星號”事故後,海事處的調查報告曾提醒船隻高速航行時,乘客不宜隨處走動並扣上安全帶,但實際上,乘船時扣安全帶的乘客寥寥無幾,甚至攜帶的行李亦沒有妥善固定。

因此,香港當局應加強乘客安全教育,除了透過船公司職員勸說之外,海事處亦應派員上船巡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甚至應考慮立法,規定高速船隻的乘客要扣上安全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