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长治市区的气温骤然下降,农村里感冒的老人越来越多。
1月5日,肩负着3个村近千口村民健康的乡村医生马文学,天刚蒙蒙亮就骑着电动车赶往20公里外的潞州区中天桥村卫生所,简单收拾好东西便去村民家里出诊。他为村里的老人量血压,测血糖,开药;每到一户都细心叮嘱注意事项,一户不落。这是马文学每一天的日常工作,不论刮风还是下雨,他都从没有间断过。
当天上午,山西晚报记者前往中天桥村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
村里的每寸土地都有他的足迹
现年52岁的马文学,从事乡村医生已有28年。5年前,他调到中天桥村卫生所工作,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中天桥村和相邻的毛占村、南天桥村就只有一个卫生所,周围村民都是来这里看病。这里的每位患者,每个家庭他都了如指掌,村里的每寸土地都有他的足迹。
初次见面时,马文学正在卫生所为一位老人讲解医保卡的使用事项,村民们三三两两围在一旁。听说要采访,他显得非常内敛,不善言辞:“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没有什么可采访的,我只是在尽全力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这几个村没什么自然资源,村民收入较低,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数是老人。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都要到卫生所看病、抓药。每天卫生所一开门,马文学就要从天亮忙到天黑,甚至天黑关门后,还会有村民找他。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马文学总是第一时间就拿上药箱出诊。由于条件艰苦,这几年,村里的医生走了一个又一个,只有马文学留了下来。时间一长,到卫生所找马文学,就成了几个村老人的习惯。
“马医生可真是个好人,每天要走那么远的路来村子里看病,卫生所里没暖气,村子里又大多是老人,他只好就一户一户地跑,大家不用出门,在家里就把病给看了。”“是啊,我家老头子患有脑梗和高血压好多年,马医生几乎天天来检查,量血压,帮我们去城里买药,有时候半夜有事,一个电话就会赶来,真是尽职尽责。”“那些医保卡什么的我们不会用,马医生就帮我们办好,有时候家里拮据付不起药钱,马医生还会赊账给我们,自己垫付,真的是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夸赞还有很多,从村民的言语中能够深刻感觉到大家对马医生的感激与尊重。
山西晚报记者跟随马文学进入81岁高龄的老人李补则的家,只见屋子里简陋得就剩一张床、一副旧桌椅和几个锅碗瓢盆了,量血压都只能倚在被子上量。81岁的低保老人李开生患有高血压、白内障,儿子20年前出意外导致残疾瘫痪,孙子辍学打工挣钱。老人颤抖地拉着山西晚报记者的手说:“我儿子瘫痪在床20年,是马文学每天过来照顾治疗,还帮我儿子联系医院,还要看我和我老伴儿的病,帮我们筹钱,真的是个好医生,我们全家感谢他一辈子。”
像这样的老人,村里还有很多,除了有几位是孤寡老人外,多数都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马文学给他们一一建立了健康档案,还会定期上门做医疗服务。
这份职业给他带来幸福感和成就感
“当年在平顺,我父亲就是一名老中医,每天带着年幼的我,背着药箱,步行好几公里去给人们看病。那个时候是真苦,都是土路,一下雨全是泥,鞋子都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后来父亲老了,走不动了,送我去读了卫校,毕业后我就接过父亲的衣钵,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刚开始,因为自己收入低,所以全家人都得出去赚钱养家,甚至父母当年生病去世也只休了3天,没能好好尽孝,为此媳妇和我吵过架生过气,但最终还是得到了理解。好在这些都熬过去了,孩子们都上了大学,有了工作,现在生活好了,没有那么苦了。”马文学向山西晚报记者讲述着关于他过去的一些故事。
“现在我去村里,老人们的儿女会买一些好吃的和新鲜果蔬,老人经常存起来舍不得吃,但只要我到家里,就会拿出来让我吃,还会做好饭菜留给我吃,这样的深情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每每讲到这儿,马文学的眼里都闪着泪花。
“所以,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这份工作给我带来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甚至晚上做梦梦到的都是村子里的人和事。”马文学说。有时候村民都心疼他,让他不用每天都来,但马文学说:“卫生所有一天不开门,就有村民看不了病,买不到药,我作为村里唯一的医生就没有尽到责任,就算在家里休息,我的心里也一点儿都不轻松,还不如坐在卫生所里踏实。”
他最担心接班人的问题
中天桥村村主任对山西晚报记者说:“马医生虽然来我们村不过几年的时间,但他却是我们村里最受欢迎的人。他为我们村的医疗建设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长治市潞州区老顶山镇卫生院王书勤院长介绍说,当年是他发现了在南垂村干个体卫生所的马文学,很欣赏马文学的医德医术,于是介绍他担任了中天桥村的乡村医生,由国家来给马文学发补助,还联系村委会,由医院和村委联合出资,以国家标准建起了老顶山镇中天桥村卫生所,并由医院给卫生所提供了很多基础医疗设施和药品,为马文学的工作提供了很大支持,虽然现在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整体是在不断进步的,马文学也不负众望,把工作干得非常出色。
王书勤院长说:“我去村子里实地考察马文学的工作情况时,感觉到村民们对他都非常认可,我很自豪当初能够发现他这样的好医生。”
村里的贫困户很多,还有很多长期慢性病患者,村民经常付不起医疗费就赊账,有的人家里经济好转点就会主动来还点,也有的人家常年贫困,赊了好多年的账也还不上。马文学的账本记了好几本,却一次都没有要过账,再加上村里条件差,卫生所的网费、维修费、水电费等不能及时报销,马文学都是自己掏腰包垫付。
“这些其实都没什么,我这样过了大半辈子了,最担心的其实还是接班人的问题。我过几年就退休了,乡村医生行业还是需求量大,现在的年轻人也都不愿意做这个,我真担心等我退休了,这3个村子的老人和孩子的健康没了保障。”马文学担忧地说道。他曾动员过自己的儿女,可孩子们看他这么辛苦,没有一个人愿意学医。如今,马文学还是一个人在中天桥村卫生所忙进忙出。
山西晚报记者 张文举 实习生 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