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2016 | 阿富汗女孩女扮男裝:為自由放棄性別

亞太日報

text

文| 亞太日報記者車瑩瑋

2016年是阿富汗最具挑戰性的一年,因為2016年年初以來因戰亂流離失所人數已達到100萬人。人們能看到這個國家的戰亂和恐慌,但看不到的是生活在這個國家的女性,她們同樣需要關注,也希望能夠得到幫助。一名叫珍妮•諾德伯格的記者帶我們撕開了一層面紗,透過這層面紗我們能看到阿富汗女性的無助和妥協。

受到多年武裝衝突和自然災害的影響,阿富汗經濟發展滯後,當地民眾生活異常艱難,許多貧困家庭的孩子也承擔起養家的重擔。

她們是女孩兒,卻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改頭換面”,以男孩的模樣和身份上學讀書或幫家人幹活掙錢,直到待嫁年齡才能恢復女兒身。

在阿富汗,這樣的小“花木蘭”並不罕見,既有窮人家的女兒,也有富人家的千金。官方並不承認這群“男孩”的存在,但阿富汗的老百姓多年來對此心照不宣,保守並延續著這個“公開的秘密”。

男孩?女孩!

6歲的邁哈努什曾梳著馬尾辮、穿著草綠色裙子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幼稚園玩耍。但畢業後,“邁哈努什”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名叫邁赫蘭、留著短髮、打著領帶開始一年級學業的“男孩”。

上小學起,邁赫蘭(左)就開始女扮男裝,現在的她不管外表還是性格,都像男孩子。

邁赫蘭似乎非常適應自己的新角色,逢人便說自己是男孩。她拒絕針線活與洋娃娃,喜歡騎車、踢球和跑步。邁赫蘭完全變成了男孩,無論外表還是舉止都與男孩毫無二致。所有老師假裝不知情,並會留意保護她們的“純潔”,讓她到單獨的房間換衣,幫她保密。她的母親阿齊塔無奈的說:“等她歲數大了,妹妹將取代她,之後是下個妹妹”。

在邁赫蘭的學校,孩子是絕對禁看異性裸體的。校長稱,在這個階段,對多數學生來說,分清男孩女孩只能靠衣著:褲子和裙子。穿褲子的孩子永遠排在第一位。

對於性別界限森嚴的阿富汗來說,“這些男孩”的存在不可能得到官方正式允許,百姓們對此卻早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不過,民眾對這種現象的寬容有一個嚴格前提,即這些“男孩”必須在身體發育成熟、可以嫁人生子之前,及時恢復女兒身。

在阿富汗,年輕姑娘不允許接近同齡異性,即便喬裝成男性也不行。未婚異性之間的肢體接觸更是受到嚴格禁止。因此,如果有誰超出時間依然女扮男裝、與同齡異性出入公共場合的話,她將連帶整個家族都名節不保。

性別是小,自由是大

沒人知道阿富汗到底生活著多少女扮男裝的孩子們。她們人數不多,卻並不罕見。不少阿富汗人認為,小時候以男孩身份生活,對這些女孩子而言是一種優勢,因為這意味著她們上學途中更安全,出門更方便,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更多。她們想為自己或家人爭取更多安全、自由和權利。

這些女扮男裝的孩子來自各種家庭,有的家境殷實,有的出身貧寒,有的父母頗有名望,有的父母則大字不識。這些家庭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不惜一切代價想要一個“兒子”。

對富人家而言,兒子代表著家族名譽和麵子。對窮人家而言,男孩可以從小就拋頭露面,為家裏出力掙錢。

邁赫蘭的情況屬於前者,“他”的母親在阿富汗議會工作,受人尊敬。

當記者請阿富汗人說說異性的特點和不同時,有趣的回答來了。阿富汗男人對女人的描述詞很多,比如“敏感”、“體貼”、“體力不如男人”等,而女人在描述異性時,通常都會提到一個詞——“自由”。

阿富汗女性的自由不同於我們普通人。對她們來說,自由是逃避不想要的婚姻,是能夠離開家,是掌控自己的身體並選擇何時以及如何懷孕,也是上學和上班。

如果阿富汗的女性能擺脫囚犯或奴隸似的生活,誰不願意女扮男裝走出家門呢?如果放棄性別可以接觸世界,誰會在意長髮還是短髮,褲子還是裙子,男人味還是女人味呢?假如能換來自由,恐怕阿富汗的女性都願意立刻放棄自己的性別。

女扮男裝的唯一理由是家庭需要兒子,因為阿富汗是個重男輕女的國家,全社會都不惜任何代價要男孩。有了兒子,家裏就有了新的經濟來源——女孩在該國不允許外出工作;另一方面,當地人都認為,沒有兒子的家庭不完整。因此,女扮男裝現象是一系列因素相互疊加的結果。

儘管邁赫蘭,或者其他女扮男裝的孩子的故事是真的,但對於如何打破性別桎梏,阿富汗女性根本不會想太多。相反,無論是在阿富汗還是全球,自由都比性別更重要。只有獲得自由後,人們才會關注如何定義性別的事,然後才能開始賦予自由新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