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稱港人晚婚不婚成趨勢

text

【亞太日報訊】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近日發表《2015年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人口及住戶統計資料》報告書, 其中刊載多項統計資料,包括人口特征,如年齡、性別和婚姻狀況;另有住戶特征,如住戶人數、居所類型和居所租住權等內容。

報告指出,香港去年人口達721.8萬,其中男性有332.9萬人,女性則有389萬人,比例爲每1000名女性對應856名男性;撇除外籍女傭後,男女比例爲每1000名女性對應923名男性。全香港從未結婚的15歲以上人口共197.3萬,占整體30.9%,其中女性有101.04萬人,男性有96.27萬人。

就區域分布來看,黃大仙及觀塘“女多男少”最突出,每1000名女性對應904名男性,其次是東區及深水埗,每1000名女性分別對應907名及910名男性;灣仔男性的比例最高,每1000名女性對應952名男性。

據港媒報道,香港“女多男少”雖已不是新鮮事,但男女比例失衡卻在過去30年間日趨嚴重。由2001年起,大量內地女性來港與丈夫團聚,另有不少外籍傭工到港工作,使得40—44歲的女性人口遠較男性爲多。但即便如此,男女性別數目仍不容樂觀。另據報道,香港男女晚婚現象日漸嚴重。特區政府統計處曾介紹,“不論男女,大多不到30歲都不會結婚。”

香港女性未婚比例更呈上升態勢。究其原因,20世紀末以來,香港男女比例開始反向發展,隨著香港女性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女性收入和地位顯著改善。擁有獨立經濟能力的港女,擺脫了對男性的依賴,結婚不再成爲其唯一選擇。而港女自主觀念日漸提升,在西方女性主義、單身主義等思潮影響下,也不願再固守傳統性別角色,開始改變對于個人生活的預期,有些人甯可選擇獨自生活。再加上香港近年來離婚率高企,媒體又經常報道婚姻失敗的案例,令一些事業女性在結婚問題上再三思量。

香港當地男女比例失衡,也令跨境聯姻持續發展。近年來,港女找內地男人的比例顯著提升,而港男也不斷北上,尋找內地年輕溫柔的配偶。翻閱近年來香港媒體報道,不難發現這一婚戀風潮。

報告同時顯示,香港住戶每月收入平均數爲2.5萬元(港幣,下同),收入最高的區域是灣仔區,達4萬元,超越去年以3.5萬元稱冠的中西區;收入最低的仍是深水埗區,只有1.9萬元。在香港18個行政分區中,居民教育程度最高是灣仔區,有46%有大學學位,教育程度最低是黃大仙區,24.9%的居民只有小學或以下程度,而有大學學位者僅占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