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新经济 | 疫情致线上问诊需求井喷,上海力推互联网医疗服...

界面新闻

text

进入四月下旬,上海各大医院门诊正陆续恢复往日的秩序。随着疫情逐渐好转,一些慢性病患者在春节过后首次踏进了医院。

新冠疫情期间,大量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等实体医疗机构被用于患者的救治。不少病人有着日常诊疗和慢病复诊的需求,但为避免交叉感染,他们难以及时就诊。

在实体医疗机构承压之时,互联网医疗服务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据悉,上海已陆续推出首批11家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疫情发生以来,为患者在线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服务。根据上海官方公布的数据,目前已开展诊疗服务1.4万人次,开具处方4300余张。

首批试点医院中,包含了综合性大医院、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定点医院、专科医院、中医医院等。其中,各大医院都推出了不同的针对性服务。

比如,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安排了资深皮肤科专家在线免费图文咨询;第一人民医院则推出 “新冠肺炎咨询”在线服务,患者通过公众号的资助界面就可与专家团队快速建立联系。

除了把实体医院“搬”上线之外,诞生于上海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也在疫情期间为公众提供问诊服务。

平安好医生就就是其中之一。根据其最新披露的业绩报告,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

平安好医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涛在财报会议上表示,公司拥有的一支规模可观的自建的医疗团队,以及AI智能诊疗系统。疫情发生后,其7×24小时的在线诊疗、开药送药的服务模式吸引了相当大的流量,平安好医生App的日问诊人次近百万。

过去,许多患者对在线医疗的一大顾虑在于,互联网医保政策没有得到完善。但随着在线医疗的需求井喷,相关政策也开始逐步跟进。

今年2月,上海医保、卫健部门发布文件,要求及时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对基于互联网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覆盖常见病、慢性病的线上复诊购药。

王涛称,这场新冠病毒疫情虽然不可避免给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中长期看这是互联网医疗的一个重大的机遇。老百姓对于线上医疗服务的认识快速在加强,对其接受度也快速提高,这对行业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保守预测2026年达到2000亿元。

实际上,线上问诊只是上海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其中一角。疫情期间,为了满足市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和疫情防控需要,上海市政府先后推进互联网防疫服务、搭建网上诊疗服务平台、全程医疗便民服务等措施,促进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发展。

在互联网防疫方面,上海通过三色动态健康码来进行人员分类管理,居民可通过“健康云”、“随申办”等手机应用生成健康码,进行每日打卡、上报,提高了数据搜集效率。此外,上海也是最早推动健康码互认机制落地的城市之一。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还设立了“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开通热线电话、心理援助热线和“新冠工作室”微信小程序,组织百余名专科医师轮流排班,提供新冠肺炎、发热门诊等在线咨询服务。根据官方数据,“新冠工作室”平台浏览已超23.98万人次,市级医院累计互联网访问量达239.83万人次。

疫情催生了大众对互联网医疗的需求,而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也将成为上海医疗生态的常驻角色。除了解决医疗资源压力外,互联网为医疗大数据的流通提供了平台。

一个例子是,日前,上海在医院内部推进了电子就诊卡的使用,患者凭借此卡可“扫”遍挂号、就诊、支付、取药等门诊全流程。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邬惊雷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卫生健康信息中心正通过搭建 “健康云”、“智慧健康小屋”等信息网络平台,将全市医疗机构集结在一起,不仅可以进行监管,还能对全市不同医院诊疗相关疾病的数据及治疗方式进行比较,从而进行优化管理。

目前,“健康云”已经有376万注册用户,在经过认证后,将把市民过往的就诊信息、诊断结果及就诊方式等资料储存在云端。在不同医院就诊时,可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邬惊雷透露,“健康云”后续还会拓展服务范围,社会普遍关注的疫苗接种管理也将纳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