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侗族大歌的“活態”傳承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李黔渝 郟亦真)冒著寒風,47歲侗族歌師吳玉珠帶著女兒楊正雲,還有同行的同村100多位村民,來到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城參加第二屆“貴州省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賽”。

榕江縣仁吉小灣寨拍攝的身穿盛裝的侗族姑娘。新華社記者王炳真攝

吳玉珠一行人算得上是此次比賽中陣容最為龐大的“組合”。他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有的連漢語都不會說,但卻天生愛唱歌會唱歌。他們用歌聲講述民族史詩、讚美大自然的花鳥魚蟲,講訴喝酒、交際、情愛,他們的歌被稱讚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

村民們唱的就是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一種多聲部、無伴奏的民間合唱形式,目前主要流行在黔東南州黎平、從江、榕江三縣,廣西三江縣、湖南通道縣等部分鄉鎮。身穿盛裝的侗族小姑娘。新華社記者王炳真攝

歷經2500多年的口傳心授,這種民間合唱隨著時光的蹉跎與外界文化的入侵,一度難逃失傳與衰落的命運。

舉辦比賽是當地政府致力於復興拯救侗族大歌的重要內容之一。“百村歌唱大賽”設有新人獎、輔導獎、組織獎、歌師獎等多個獎項,吸引了102支隊伍共2500人參賽,並以現金獎勵的方式鼓勵侗族地區群眾唱歌參賽。

吳玉珠所在的榕江縣栽麻鄉宰蕩村地處深山,交通十分不便,卻因此保存著侗族大歌的原味風貌。平時的農閒時節晚上,村民們圍坐在侗族鼓樓裏一起唱歌,是他們最為愜意的娛樂方式。

為了比賽,吳玉珠準備了三個月,負責教授同村的少兒和青年女子唱歌。“很多女孩子從小就基本會唱,基礎好很容易就學會。但小孩子吵吵鬧鬧的不聽話,要教很多遍。”不會說漢語的吳玉珠,只能由女兒楊正雲“翻譯”著和記者交流。

楊正雲是一名職校老師,她從小就跟著自己的祖母、母親學習唱歌。她說,村裏的歌師都是義務教歌。逢年過節時,把家裏的菜帶去歌師家一起吃飯,就算是感謝了。“不過工作後,我再也沒有學過新的歌。”

為了鼓勵更多像楊正雲一樣的侗族群眾重新學歌唱歌,貴州於去年出臺侗族大歌保護傳承發展五年行動計劃,每年投入1000萬元專項資金,開展侗族大歌保護傳承工作。

在黔東南州,隨著政府、學校通過各種比賽、節慶日等形式對侗族大歌的推廣,唱侗族大歌的群眾從之前的四五萬人,增長至如今八萬餘人,政府推廣作用成效明顯。

今年的比賽,宰蕩村就有男女老少等5支隊伍參加。不過,村民們也表示,比賽演唱的如《蟬兒聲聲繞侗鄉》、《獨郎單身》等短小的“流行大歌”,僅僅是侗族大歌的“皮毛”。鼓樓大歌、聲音大歌等更深層次的歌只有中老年以上的歌師才會唱,很多年輕人聽不懂、也沒有耐心去學習。

侗族婦女在一針一線手工繡制侗族盛裝。新華社記者王炳真攝

“儘管曲調朗朗上口,侗族大歌仍面臨普及的問題。”貴州省文化廳副巡視員王德文說,由於語言不通,侗族大歌外人理解起來並不容易,加之音調單一,“活態”推廣仍存在一些難題。

不過,侗族大歌正在“復興”。如今,在從江縣、黎平縣的一些侗寨,已有村民們組建起侗族大歌歌隊搞演出,演出收入足以謀生。同時,貴州省正嘗試通過打造大型侗族大歌音樂劇《噶老》等藝術精品,將侗族大歌帶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