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村”變“地球村”——探秘中共誕生地的黨員“綠主婦”

text

新華社上海7月1日電(記者許曉青)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上海,十多名退休家庭主婦發起的一項“綠色行動計劃”,通過有機種植、廢棄物編織等幾年內實現了數十噸垃圾減量及“循環再生”,吸引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紛至遝來。

在淹沒於喧囂都市的陽臺、窗臺及狹窄的公共空間種植有機植物,自建了獨立的太陽能、風能系統,這樣的“突發奇想”來自於一些共產黨員,她們稱自己是“綠主婦”。幾年來,通過與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等社會組織的通力合作,她們把綠色環保的“種子”傳遞到了中國其他一些城市。不少男性黨員以及普通民眾跟著“綠主婦”一起行動,他們說,“想把綠色環保的蔬菜一直種到地球村的那一邊”。

在上海西南,臨近中環線高架的徐匯區梅隴三村,這些利用閒暇時光照看“家庭一平米小菜園”的黨員“綠主婦”有將近20人,她們不僅種菜,還發起綠色環保垃圾減量活動,組織了環保編織社、社區議事會等。“綠主婦”讓一個6500多人聚居的社區變得綠意盎然,過去一年已實現了生活垃圾源頭減量逾81噸。

最出名的“綠主婦”名叫尚豔華,她是梅隴三村社區的黨總支書記,管理著219名社區共產黨員。這個上世紀50年代出生於黑龍江的文弱女子,被公認有著驚人的公益和環保動員能力。

2007年,當尚豔華來到位於城鄉交界的梅隴三村社區擔任黨總支書記時,這裡還是遠近聞名的“垃圾村”。

這片擁有2300多戶的社區,是1993年上海加快城市建設後從市中心南京路、西藏路、淮海路等地搬來的動遷戶,中老年群體接近三分之一,有1800多人。

“大家未必都有錢,但不少人確實有閒,‘做公益’應該是一個能引起居民興趣、讓大家參與社區活動的關鍵點。”尚豔華比較早地想出了一條治理良策——借力於中國剛剛興起的公益類社會組織,與黨組織對接。

2011年初,通過另一名居委幹部、“環保達人”姜玫瑰的牽線搭橋,尚豔華與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建立了聯繫,“綠主婦”這個名號隨之誕生。

姜玫瑰熱衷於在社區進行各種垃圾減量的“實驗”。尚豔華果斷接受了她的建議,“只要召集到10多個志願者,幾乎不需要額外的資金投入,垃圾分類、創意回收就這麼開始了。”尚豔華拿著社區“綠主婦”們用廢棄牛奶盒子製作的環保袋和環保圍裙比劃著。

一傳十、十傳百,起初參與這類綠色環保行動的大多是社區女性黨員,後來不同年齡層的愛心人士都行動起來。從編織環保袋、裝飾品,到種植一平方米小菜園,“綠主婦”名聲鵲起,還有不少男性也樂意參與。

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一場有關社區綠色環保教育的會議安排在“綠主婦”所在社區舉行,與會外國專家驚訝於中國主婦的環保意識和行動力,並將其納入教科文組織的推廣案例。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的環保先行者廖曉義也走進“綠主婦”群體,面對面交流基層自治心得。還有一些國際學校樂意在這裡開設“第二課堂”,不同國籍的志願者從各地專程趕來。

原本被稱為“垃圾村”的梅隴三村真的變成了“地球村”。記者所見,不時有中外志願者來送自發採集、消毒過的廢棄物上門,各地環保愛好者的信件如雪片般飛來。據尚豔華估算,從源頭上控制的各類家庭生活廢棄物包括紙質包裝盒、軟塑膠、硬塑膠、廢舊衣物等,“綠主婦”一年就承擔了數十噸廢棄物的“消化”和“再生”。

“這是什么苗?一看就知道是茄子苗,因為根部微微泛出紫色。”最近,尚豔華在社區學校的課堂上運用網上教學平臺與種植有機蔬菜的初學者互動。

生菜、茼蒿、空心菜、番茄、蘿蔔……走進梅隴三村的“小菜園”映入眼簾的是20多種蔬菜、瓜果及花卉。菜園裏聚著退休的老人、休假的白領、玩耍的孩童,他們一起培土、澆水、製作有機肥,各司其職。正在勞作的朱先生說,“綠主婦”提倡環保和公益,讓中老年人樂在其中,更重要的是可以改變老百姓的生活習慣。

“起初我們主要是以公益來定義社會組織,後來發現科普、節能、資源循環利用等都是‘綠主婦’的關鍵詞,都可以有所作為。”尚豔華還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社區治理理念,“我們共產黨在基層,可以通過與社會組織合作,甚至是孵化出自己的社會組織,來傳遞正能量。我想,這個方法很科學,是現代化的。”

如今,“綠主婦”也正式註冊成為民辦社會組織,這對於一個倡導環保和公益的中共基層組織而言,也是一個新起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