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上,海之下
在广东珠江口外碧波浩渺的伶仃洋上,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沉管预制厂。著名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全部33节超级沉管,就来自这里。眼下,这里又创造着另一个中国奇迹:世界级超大“隧、岛、桥”集群工程——深中通道正在紧张建设,中交四航局承建的双向八车道超宽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将再创世界纪录。
今天起,中国之声推出系列报道《在新春的建设工地上》。今日聚焦——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示意图
在新春的建设工地上,这些远离陆地、驻守孤岛的建设者,将如何度过鼠年春节?
牛头岛一角 | 总台央广记者郭静摄
最喜欢,那片海……
邓世民:“我最喜欢的当然是智能浇筑设备,因为是自己全程参与,真的有点像照料自己的女儿一样。”
何朝菊:“我喜欢我那张床,因为我觉得休息真的不够,睡眠不足。”
陈聪:“我最喜欢在办公楼这里走出来,傍晚的时候夕阳西下,在海平面上,感觉非常充实。”
俯瞰牛头岛
牛头岛,孤悬在伶仃洋上。只有一条小路,和南面的桂山岛相连。
虽然属于珠海市辖区,但从城区的香洲港坐船上岛,要40分钟。
四面汪洋中,陈聪独爱朝西的这面海。夕阳下,是眼下工地最忙碌的一片区域。
牛头岛工地上的二次舾装区 | 总台央广记者周羽摄
作为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项目副经理,陈聪的当务之急是要建一个类似拦水坝的装置,利用海水浮力和水位变化,把每节重达8万吨的海底隧道沉管从生产线上托下来,运往深中通道的装配现场。
陈聪:“沉管浇筑完成后有8万吨,没有任何一个陆地上的设备能把它吊装起来,只能通过灌水。然后,沉管就浮起来,把它拉到这个位置,再把水排掉,沉管就到了海平面的位置。现在沉管如果下不了水,船厂做好的钢壳进不来,那边需要安装沉管,我这里沉管出不去,就不能安装。所以现在卡脖子的位置就在这个环节,一刻也不能停。”
2012年,港珠澳大桥的第一节隧道沉管就是从这里用同样的方法运出去的。作为连接珠江东西岸的重要通道,预计4年后建成通车的“深中通道”将实现深圳与中山半小时直达,彻底打通粤东至粤西乃至大西南的便捷通道,成为大湾区的交通“大动脉”,而其中多达8车道的特长海底沉管隧道将再创世界纪录。
原来出海的“大门”有点窄,陈聪他们必须拓宽它。
与十年前在一片荒芜中开创这个全球最大的沉管预制厂相比,陈聪觉得这点困难不算什么。
陈聪:“刚来的时候这边正在爆破,泥头车一过来,全部是灰尘,几乎是伸手不见五指。我们住在镇上,晚上才回去,每个人背一个行军壶。”
记者:“就那一壶水?”
陈聪:“对,一壶水。”
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项目副经理陈聪 | 总台央广记者周羽摄
十年间,岛上有了办公楼、宿舍,有了中交四航局人引以为傲的沉管预制生产线。
当年刚走出校门不久的陈聪也有了妻儿。
他想孩子,但又想趁着假期再琢磨一下作业流程。陈聪在犹豫,要不要接家人上岛过年。
陈聪:“我对这个环境是适应,但是小孩、老婆不一定适应,也没地方玩。”
牛头岛上的办公楼 | 总台央广记者周羽摄
“我要扎爱莎的辫子去!”
同样的心思,负责工程质检的何朝菊不犹豫。孩子们还没放假,她就宣布,今年要接他们上岛过春节。
每天和孩子的视频通话,是何朝菊夫妻俩最幸福的时刻 | 总台央广记者周羽摄
何朝菊:“你要不要过来跟妈妈一起过年?是妈妈上班的地方哦!”
吴宇恒:“看海岛!”
儿子:“我想哦!我要去妈妈那里!”
女儿:“我要穿好美的服装去!要扎爱莎辫子去!”
两年前,这位瘦瘦小小的广西姑娘主动请缨上岛。要确保沉管的坚实,混凝土和钢壳之间的空隙不能超过5毫米。从浇筑前混凝土的稀稠,到浇筑后探测数据的分析,何朝菊需要全程参与。
一年后,爱人也上了岛,他们的一双儿女只能留给老人照看。
吴宇恒:“基本上每天都会跟小孩子视频。”
何朝菊:“我女儿有时候发脾气,说‘妈妈你都不回来了’,就很心酸。”
因为交通不便,多数快递公司不肯送货上岛,连网购都受限制。但何朝菊的爱人说,这完全没有妨碍妻子备年货的热情。
吴宇恒:“我老婆嘛,对这种东西她就会想得比较周到一点。她问过我,你有没有想过给小孩子买什么东西吃啊?还有两位老人家,上岛之后会不会有什么不习惯啊?”
爱人的夸奖让何朝菊笑眯了眼睛。荒僻的小岛,繁忙的工作,但相爱的人在一起,日子总是甜的。
“很坑,但,不后悔!”
本来,江苏姑娘董洪静也是这么想的。研究生实习时,小董来到牛头岛,遇到了现在的爱人。
董洪静:“我在营地跟他认识了,他给我拿水拿东西啊,我就觉得这个男生挺好的。”
毕业后,小董选择重回牛头岛。
董洪静:“我原来是在南沙那边项目。那个项目特别好,出门就是地铁、万达什么的,生活特别丰富。他很早就想让我过来,后来我就过来了。”
2018年,小董结婚了。可没多久,爱人却离开牛头岛,参与另一个工程的前期筹备工作。
江苏姑娘董洪静 | 总台央广记者周羽摄
董洪静:“就是很坑啊,拼命让我过来,结果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这边。他都一个月没上来了!”
记者:“后悔吗?”
董洪静:“不后悔。还好,跟他在一起还挺好。项目挺有意思的,尤其信息化,我们是真正地为我们员工减轻负担,提高现场的施工效率,从实用方面在做。所以你做完事情是真的很有成就感。”
新春的建设工地是他们的舞台
主控机房 | 总台央广记者周羽摄
主控机房里,小董和她的伙伴们掌控的18个显示屏上,是工程生产的全部重要数据和各个厂区的监控视频。
告别港珠澳大桥建设,牛头岛上的厂区眼下有了一个新名字——深中通道沉管智慧工厂。
比港珠澳大桥还宽两个车道的深中通道八车道特长海底沉管隧道E1号沉管内景 | 总台央广记者周羽摄
从前,沉管的制造是先用钢筋扎出隧道的框架,再用混凝土浇筑出管壁,过程中需要大量工人不停振捣,混凝土表面才能压实;
如今,隧道状的空心钢壳被安放在生产线上,由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浇筑机器人负责往钢壳里灌入混凝土,精准控制速度,挤出多余的气体。
浇筑机是这样行走的!
对这个“智慧工厂”,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项目常务副经理兼总工黄文慧自信满满。
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项目常务副经理黄文慧 | 总台央广记者周羽摄
黄文慧:“目前这儿一个点大概是四个工人。四个人的分配,一个人看主机有没有异常,有两个人看看管,还有一个人搞搞清洁。”
记者:“如果用原来那种捆扎的方法,要多少人?”
黄文慧:“原来单纯浇筑的就至少要四五十个工人。效率提高,而且质量是有保证的。”
或许将来,当工厂更智慧,建筑人家庭的团聚时刻能更多一些。
不过现在,深中通道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只等远航,陈聪还是决定留在岛上,优化施工方案。
陈聪:“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解决的都是世界级的难题,这种获得感是非常饱满的。做一个工程师,向往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就相当于歌唱家需要这样一个舞台,是一样的道理。”
小董已经回到江苏,与分隔两地的爱人团聚。何朝菊早早就给女儿上网找到了爱莎公主同款发型的教学视频作为新春的礼物。陈聪最爱的那片海之上,沉管“巨无霸”正在一刻不停地全速生长;
忙碌的工地| 总台央广记者周羽摄
远处蔚蓝的海之下,那片即将变成坦途的海域正热切期待着新伙伴的到来。
八车道、时速100公里的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将开创世界先例
“新年愿望……团聚!”
陈聪:“希望我们E1沉管能够顺利安装,为深中通道通车打下最坚实的一仗。”
方雨:“2020年的愿望是生个小宝宝!”
张义龙:“希望我们深中项目沉管预制厂能够再创佳绩,多筑几个管节。于私的话,主要是团聚,真的是要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