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社区”里的中国年:缘于安心 醉于温馨

中国新闻网

text

巴达向记者展示他制作的“大红灯笼”。 奚金燕 摄

(新春走基层)“联合国社区”里的中国年:缘于安心 醉于温馨

中新网义乌2月11日电 题:“联合国社区”里的中国年:缘于安心 醉于温馨

作者 王旻 赵晔娇 奚金燕

写春联、剪窗花、DIY大红灯笼……在今年这个寻常又特殊的春节,居住在浙江义乌鸡鸣山社区的阿富汗姑娘丽娜“解锁”了中国人过年的仪式感。

居住在鸡鸣山社区的外国友人学习制作“大红灯笼”。 王洁 摄

今年16岁的丽娜四年前跟随做生意的父母来到义乌。在有着“联合国社区”之称的鸡鸣山社区,丽娜和其他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1380多名境外人员一起居住、生活。

“体验感很不一样。”丽娜说,阿富汗的传统“春节”在3月份,女孩子们都会穿着盛装、画上海娜手绘,到户外庆祝春天的来临;而中国春节则包含着敬祖、守岁、祈年、贺春、拜年等丰富内容,虽然庆祝方式不同,但有着迎接万物复苏的美好寓意。

居住在鸡鸣山社区的外国友人学习制作“大红灯笼”。 王洁 摄

丽娜来到中国后被中国传统文化“圈粉”,平时除了在学校学习中文,还经常参加社区活动,学习刺绣、剪纸等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心灵手巧的丽娜总是能做出一些精致的手工作品,常常获得老师的夸奖。

然而丽娜在义乌生活了4年,却从来没有体验过中国春节。往年春节,鸡鸣山社区的外国人大多数会选择回国或外出旅游。

居住在鸡鸣山社区的外国友人展示自己制作“大红灯笼”。 王洁 摄

今年受疫情影响,有300多名外国居民留在义乌“就地过年”。为此,鸡鸣山社区别出心裁组织了一系列“中国年”活动,如DIY红包灯笼、烹制美味年夜饭、打卡美丽乡村,从“指尖”“舌尖”等全方位让外国友人过一个温馨、暖心的中国年。

在烹制美味年夜饭的时候,也门小伙巴达露了一手,用一道酥面皮包羊肉馅的“布拉克”(类似中国的炸春卷),征服了不少外国友邻的味蕾。

“大家围在一起吃饭,就好像家庭聚餐一样温馨。”巴达说。

居住在鸡鸣山社区的外国友人一起剪窗花。 楼晨皓 摄

从在中国的“落脚点”,到心中的“家”,对巴达来说,差距就是一场疫情的距离。

巴达在义乌生活了3年,白天经营自己的外贸公司,晚上学习中文。在2020年初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会英文、阿拉伯语、俄语的巴达主动“请战”,和其他15个国家39位外国人加入了社区保卫战。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鸡鸣山社区实行封闭管理。凛凛寒风中,巴达每天从下午4点开始站岗,负责出入口检查登记、身份核实和体温监测,一直坚持到深夜12点,不要一分报酬。空闲时候,巴达还帮助社区居民采购物资、送货上门。

丽娜在义乌缸窑村体验制缸文化。 经菁 摄

疫情之下,外国居民和本地居民们彼此互相温暖,化“疫情”为“义情”,心与心贴得更近了。现在巴达走在社区,总会有人亲切地跟他打招呼,就像朋友一般。

“在中国真的很安心,想要一直留在中国。”巴达说,如今吸引他留下来的远远不止中国的美食美景。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对他产生了新的“诱惑”。

丽娜向记者展示她制作的“大红灯笼”。 奚金燕 摄

首先是安全感。“这次疫情让我看到了中国政府的执行力。”巴达说,在疫情暴发之初,他也有过担忧。但没想到疫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各行各业也快速重启,他的玩具出口生意不降反升,去年一共发了150个柜子。新的一年,他准备把更多资金和精力投入中国市场。

另外就是人情味。巴达说,比起生意,他最大的收获,通过此次疫情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的温暖,“在这里,没有人拿我们当 ‘外人’。有困难社区都会及时帮忙解决,比住在老家还安心。”

因为了解,所以热爱。这个春节,巴达计划到义乌周边的美丽乡村、历史文化景点看一看,“希望通过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度过更有韵味的春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