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理工的女生少?

亚太日报

text

“男孩子学数学物理比较在行”“女孩子家家学什么土木工程,学文科吧。”我们在报大学、定专业、乃至找工作的时候,都不止一次听过类似的话。实际上,在各大院校的理工系所里,也经常是男多于女。就业市场上,数理工程类专业对于男性的偏爱,也让女性望而却步。

明明高中时理科班有这么多女学霸,许多却报考了经济金融等“文科”专业,所谓的 STEM专业(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下文统一用 “理工科”代指)依然是“僧多尼少”。

女生的理工并不弱

最初人们认为,这是因为“女性天生不擅长理工科”。

但这个偏见已经被研究结果打破。女生的科学能力是不差的。大量研究表明,女生和男生在学力和学科成绩上都不逊于男生。而且随着男女平等的脚步加快,女性就更能摆脱歧视的影响,发挥出自己在科学方面的成绩。尽管有研究显示,女性在空间认知能力方面略低于男性,但这个先天因素的影响程度并不大,远不如后天的训练和教养重要——空间认知方面的能力是完全可以后天培养的。学科成绩上的细微差距(或者没有差距),不足以解释女性和男性在理工科选择上为何有巨大鸿沟。

既然有这么多的女生在成绩和能力上不弱于男生,甚至可以超过男生,那为什么她们不选理工科呢?

研究者们很自然地想到,也许是歧视导致了女性不愿踏入理工领域。

“女孩子学不好理工科”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它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左右人们的行为模式,让女生们套上“女孩不行”的心理暗示,从而放弃数理化,拥抱文史哲。长久以来学界都认为,消除性别偏见、就业歧视,是让女孩们投入 STEM 怀抱的关键。

然而,在最近的社会研究中,人们发现,那些性别非常平等的国家,虽然不乏优秀的女工程师、女科学家,但整体看下比例,依然是理科男生多、文科女生多。

比如芬兰。芬兰的性别平等指数排世界前列,芬兰的父母养孩子,都极力避免灌输性别差距。小女孩从小在外面摸爬滚打,男孩也不忌讳那些比较“温柔细腻”的爱好,而在选择专业上,孩子有极大的自主权,一路到就业罕有歧视。但是芬兰大学里理工科的性别差距,却是所有国家中最大的,挪威瑞典也紧随其后。在北欧三国的大学里,STEM 专业的女生只占1/4,赶得上北大人眼里的“五道口男子职业技术学校”了。(事实上,清华也没传说里那么夸张——男女比例是68: 32)。

性别平等的地方,女性依然很少选择理工科。社会研究者把这个现象称“性别平等悖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形呢?

但女生的文科实在太强了

来自美国密苏里大学和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的研究者海斯伯特·斯杜特( Gijsbert Stoet )和 大卫·吉尔里(David Geary) 分析了75个国家与地区的47万名学生10年来的 PISA[注1]数据,再和大学专业的男女比例、各国的性别平等指数相比较,同样发现了“性别平等悖论”。

但这次,研究者还发现了另一个数据趋势:当一个国家的女生数学能力越好时,她们的阅读能力会更好,好到大大超过男生

各国男生和女生学科成绩的差异。红线是阅读,绿线是数学,蓝线是科学。线偏左边,表示女生强于男生。线偏右边,则是男生强于女生。线越长,表示强出越多。图片来源:参考论文[1]

可以看到,数学和科学成绩中,男生稍占优势,但优势不大。一共有22个国家的男生理科比女生强,但也有19个国家的女生理科比男生强,比如芬兰、瑞典、泰国、越南等。

然而,阅读是清一色的女性优势,没有任何国家的男生能在阅读科目上整体超过女生,一个都没有。

整体上,女生在理科上已经迎头赶上,在文科上则遥遥领先。不过,左右个人选择的,恐怕还是每个人自己的学科优势为何。研究者发现的另一个数据趋势就是:大约有超过一半的女生,个人的最强科目是阅读,强于科学和数学;而只有20%的男生阅读科目最强。

许多女生们在数学和科学考场能取得高分,然而在阅读里能取得更高分。对于她们自己来说,选择一个自己擅长的科目,是很容易理解的选择。很多理科超过平均水平、甚至顶尖的女生,若申请文科专业可以有机会去到更好的学校,又何乐而不为呢?

性别越平等的国家,女性选理工的反而越少?

研究者还发现,男女性别越平等的国家,女生自己的阅读水平就会更强于数学和科学水平——尽管相关性没有那么明显,但依然能看出这个趋势。相应的,大学进入理工科专业的比例,也就更小。

纵轴是性别平等程度,横轴是理工科毕业生里的女生比例。可以看到,在平等指数上堪忧的几个国家(例如土耳其、阿尔及利亚等国),却有大量女生选择了理工科。图片来源:参考论文[1]

换句话说,在北欧等性别平等的国家,女生们的数学成绩,绝对值上不一定差,然而阅读成绩会好更多,这让她们纷纷走向文科、社科专业的怀抱。而北欧国家有着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女性就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擅长领域、兴趣所在和未来人生规划。

让我联想起高中理科班(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霸妹子们。她们学习非常刻苦、天赋也高,数理化成绩完全不弱,然而英语和语文总能拉下许多男生一大截。最后也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偏文科”的专业,比如会计、管理等。而更多成绩好的女生,往往语文和英语更加拔尖,因为文科方面的巨大优势,在高中时期就选了读文科——并不是人们刻板印象中的“女生理科不行”,而是“女生理科行,文科更是超级行”。

不过,在性别不平等的国家,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女性,则很大可能会憋着一股劲要挤入理工科专业。原因大概是理工科专业的经济回报更高,在投入产出比的考虑下,学理工科更“划算”一点。理工科往往能提供比较稳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高的薪水,这就为女性提供了经济独立和社会保障,从而抵消女性在社会上居于的劣势。也不排除女生在家庭的“指导”和影响下选择高回报的专业,从而能够给家庭增添财富。

还要注意一点,即使女生走进理工科课堂、乃至走进大学,也不一定代表男女平等有了显著改善。卡塔尔大学里女生占到72%,约旦理工大学里女生占 56%,而世界排名前50、位于阿联酋的哈里发科技大学的女生也有一半之多。但在这些大学里,女生有专门的课堂、有隔离的自习室和实验室,女生依然需要身穿宗教服饰、不允许与男性接触。能否保证教学质量是一个问题,而更重要的问题是,许多男性即使没有大学文凭也可以找到钱多事少的政府差事,女性则需要接受额外的大学教育,才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女生到底学什么好?

我外婆那辈人刚好是解放后第一批投入社会的职业女性。外婆从里到外都是一个“第一代女权主义”信奉者,坚信女生成绩可以和男孩一样好,男生的领域,女生也要去做。她曾经极力劝说我像她一样读工科,“学一门手艺”,“你成绩这么好,又不是学不走(重庆话,表示成绩跟不上),干嘛不学?”

理工科,说到底也就是各项学科中的一个领域;但由于近年来工程类、特别是计算机和智能领域的兴起,导致这些领域的人才十分缺乏、供不应求,从而提高了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价格。我们父母那一辈,对于理工科的推崇,则纳入了“建设国家”的语境中(和二战之后西方的重建阶段相符),“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被每个人挂在嘴边。这句话的出处并不可考,相传是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培养模式,为了给自己的学生打好基础科学的底子,然而不知道为何变成了选专业的口号。

实际上,学科选择是一系列综合的决策和考量。在我们想“女生为什么‘不’学理工科”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能力的差距,性别刻板印象带来的自我否定等等。有些女性确实深受刻板印象的影响,早早退出了竞技。研究发现,男生在科学方面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比女性更高——自我效能用于衡量个体本身对完成任务和达成目标能力的信念。76%的地区里,男生对科学和数学更感兴趣,他们也往往更自信(常常是蜜汁自信,即自信并不与高分相关),而在兴趣与自信上,社会因素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当然,也有些女生并不是“不能”学理工科,只是“不想”而已。在性别最平等的地区,许多女性选择文科,是因为文科更具个人优势、对科学缺乏足够兴趣,以及不担心经济风险。

我们要关注女性在理工科里的“缺席”,努力让更多女性理解理工之美,为有志于进入这个领域的女性扫除歧视障碍。这项新研究也告诉我们,**如果要吸引某些极富天赋的大脑加入探索科学的旅程,仅仅是确保她们有平等的入学机会是不够的。

**

反过来也可以想想,从统计数据来看,女性已经在努力摆脱“女生学不好理工科”的刻板印象,为什么男生的阅读科目成绩却依然整体落后于女生?是不是男生觉得“读书写作是女生的事情”而羞于去做呢?或者觉得“反正我是男的,数理化什么的怎么学都比阅读要强”,甚至找类似于“女生更努力、更自律,所以小时候成绩好”这样的借口——要知道,努力和自律也是学习、工作的重要环节,更是“智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也许我们的努力,是为了出现这样一个社会:不管男性和女性,都能充分欣赏文理科各自的魅力,自由选择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有丰富的社会机会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不必首先顾虑“学这个能否立足”——只要足够优秀,在哪个领域都能发光。

(来源: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