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汉语,是种享受—“汉语桥”冠军毛艾伶

未知

text

在第十二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悉尼地区预选赛前一晚,毛艾伶发着高烧、嗓子已经说不出话,她一晚上吃了24颗感冒药,强行控制住病情,凌晨5点才睡下。

第二天,她依旧热情饱满地来到比赛场地,抱着“以实力去争取的态度参加比赛。她做到了。

  比赛于5月26日在悉尼落幕,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州大学等5所大学的12名选手展开激烈的角逐。缅甸裔选手毛艾伶凭借卓越的汉语表达和标准的汉语发音最终获得一等奖,将代表悉尼赛区于今年7月赴华参加复赛和总决赛。

  19岁的毛艾伶目前是西悉尼大学大二学生,主修英语,辅修汉语和日语。除了缅甸语外,她还熟练掌握上述3门语言。据她在西悉尼大学的中文老师赵立江介绍,“小毛可以说是一个语言天才。

  被问及如何克服学习中文的困难时,小毛说:“我一直认为学习中文是一种乐趣和享受,所以不觉得有困难和压力。如果真的碰到搞不懂的问题,就马上去找赵老师请教。课堂上问,课下打电话,发邮件,各种方式(请教)。

  在一旁的赵老师点头表示,“学习语言就是要敢说敢问,毛艾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性格开朗,所以她才能把中文学得这么好。据他介绍,26个学生组成的一个汉语班中,毛艾伶是表现最积极、学习热情最高的学生,当然也是成绩最突出的。

  除了课堂学习外,小毛说:“我喜欢读书,图书馆有什么中文小说,我就读什么。我还喜欢看中国电视剧。《甄嬛传》《还珠格格》《北京爱情故事》都是她最近在追的中国电视剧。她表示,看电视剧和听音乐是她学习汉语的一个好途径,不仅可以享受其中,而且能学到地道且流行的汉语表达方式。

  毛艾伶觉得学习中文给自己带来不少变化,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国文化礼仪对自己的熏陶,包括待人接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一直在帮助她更好地成长。

  毛艾伶的生母在她两岁时便去世了,父亲再婚后便遗弃了她,之后她被叔叔阿姨收养至今。她4岁时随着叔叔阿姨来到中国,在中国度过了近6年的童年时光。她的汉语名字就是她学前班的老师给取的。她说:“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最基本的就是学习它的语言,学会和人沟通。

  当时,小毛的叔叔阿姨用开杂货店的收入供她和表姐们学习,长辈对孩子的学业要求非常高。“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汉语好难啊,她说,“但是后来慢慢积累,找到了感觉,才一点点好起来。

  7年前,小毛再一次跟着叔叔阿姨搬到澳大利亚,但她没有放弃汉语学习,仍然坚持每天学习汉语,并在上大学后辅修了中文,成绩优异。

为了参加今年7月在中国举行的“汉语桥决赛,小毛将在时隔10年之后再次回到中国,她说那是一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她表示:“非常期待此行,但是大家都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冠军,所以不敢奢望夺冠,但是自己一定会加倍努力,只希望比这次悉尼赛区的比赛表现得更好,就足够啦!

  谈及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毛艾伶说,最想做的就是当中文老师,不论是在澳大利亚,去中国,还是回到缅甸,她都不会放弃对汉语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