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5月28日電
題:田埂上的揮毫者——探訪西海固農民書法家
新華社記者艾福梅
今年84歲的西海固農民王立仁已然駝背,走路也得拄著拐杖,但他每隔一段時間,一定要坐鄉村公交車去4公里外的寧夏隆德縣聯財鎮集貿市場。
可到了集貿市場,他卻不會像其他農民一樣去趕集,而是一頭扎進開在這裡的“書悟堂”書畫店,或與人切磋技藝,或應人所求寫字一幅,右手手指因為寫字用力過度已經彎曲變形。
“這是我們的文化中心,久了不來就心發慌。”在“書悟堂”老闆黃正宏的記錄本上,從2012年10月起,老人已經到店裏68次了。
王大爺告訴記者,他從小就沒用過鉛筆和鋼筆,一直就用毛筆寫字,已經寫了一輩子,最擅長柳體字,最喜歡寫《蘭亭序》。
伴隨著院裏羊群的叫聲,記者一行走進王大爺的家,只見堂屋正對門的那面墻上挂了一幅中堂、一幅四屏,均是他的作品,而家裏門上的對聯也出自老人之手。
為了省錢,王大爺專門買了好幾個水寫布,平常練字就用這個。雖然已是84歲高齡,但他每天至少寫300個字,而且寫字時拐杖也扔了,精神矍鑠。
寫了一輩子字,最大的快樂就是受到周圍人的認可。“要字的人很多,只要喜歡免費送都行。”王立仁說。
位於西海固地區的隆德縣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古縣城,書法是一種獲得廣泛愛好和傳播的藝術形式,農民家裏大多都挂著字畫。2008年,隆德縣還被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中國書法之鄉”的稱號,全縣書法愛好者超過萬人。
行走在這片翰墨飄香的土地上,隨意進入一家農家,就會不期然與高雅的書法相遇。而隨意拉著一個農民,或許就是一位隱藏在民間的書法“高手”。
今年62歲的李錦柏皮膚微黑,中等身材,穿著樸素,一眼看過去就是一個普通的鄉村老漢。可實際上,他不僅字寫得好,畫畫也很好,能夠獨自完成這裡農民娶妻時必挂的紅梅中堂——中間一幅紅梅圖,兩邊配兩幅字。
退耕還林後,李錦柏家裏還有4畝地,種著玉米和土豆。農忙時節,他會挽起褲腿下地幹活,但農閒時他更喜歡在炕頭的案子上寫字,盛墨的盤子就是普通盛菜的盤子。
寫了20多年字,李錦柏也是“小有成就”——自己的字畫不僅可以通過書畫店賣給陌生人,在親戚朋友家裏也能常常見到。
“年輕時娃娃上學,我還得出去跑長途運輸、種菜賺錢,現在子女都大學畢業找到了好工作,我也沒什么壓力了,每天就是種種地、寫寫字,靜心養性,好得很。”李錦柏說。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些年隆德縣因勢利導,大力發展以書畫為龍頭的文化產業,一些農民書畫家也開始跨出農門。
今年50歲的厚軍成在聯財鎮上開了一家名為“墨耘軒”的書畫店,主要經營裝裱、字畫買賣和刻印。而因為隆德縣喜好寫字、畫畫的人多,從縣城到鄉鎮,像墨耘軒一樣的書畫社有幾十家,可以說書畫已經成為當地一項“重要產業”。
“這是以文養文,對於一個喜歡寫字的人來說,能夠把自己寫的字賣出去是最大的鼓勵,而且有了收入,也能買更多的宣紙。”厚軍成說,字畫店也是愛好者聚會的場所,農閒時節,村裏的書法愛好者經常聚在一起切磋學習。
然而,這些農民藝術家也有自己的擔憂。雖然隆德縣自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以紅頭文件規定在全縣中小學開設了書法課,學生從三年級開始普遍接受正規的書法教育,但愛好書法的“80後”“90後”仍越來越少。
“現在年輕人都更喜歡玩手機、打遊戲,已經靜不下心來練字,這樣下去,會毛筆寫字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少。”厚軍成擔憂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