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选举大胜后,为何又急着要把美澳印拉上一条船?

亚太日报

text

作者:廖勤

在近日赢得众议院大选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又对构建日美澳印对华“包围网”打起了主意。据路透社报道,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周三对日本经济新闻表示,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下月6日访日时,首相安倍晋三拟在日美首脑会上向特朗普提议,日美印澳四国首脑举行战略对话,以应对中国“一带一路”计划的扩张。

拟在特朗普访日时提议

河野表示,日方的建议着眼于促进四国在陆地和海上的自由贸易和防务合作,并将这类合作向东南亚、南亚和中亚,以及更远的中东和非洲拓展。

“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日本必须通过绘制一幅宏大的战略图景,从而发挥自身的外交影响力。”河野说,为保持海洋的自由和开放,经济与安全议题肯定会出现在谈判桌上。河野还强调,促进亚洲对非洲的高质量基础设施投资也是对话目的之一。

日美印澳战略对话并非日方首次提出,早在2006年,安倍首度出任首相时就曾有此设想。当年12月,印度时任总理辛格访日,安倍就计划通过与辛格的会谈,实现有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四国参加的战略对话。

不过,鉴于当时日本政府内部有人担心,四国战略对话这种形式可能制造“中国包围网”的印象,同时,美方并未明确表态,印度也持慎重态度,四国战略对话就此搁置。

为何重提昔日设想?

安倍如今为何“旧话重提”,究竟出于何种考量?

事实上,综观安倍的执政生涯,从2006年首次当选首相时提出日美澳印“价值观同盟”与“自由与繁荣之弧”的安保战略构想,到2012年二度拜相后提出的“民主安全菱形”(又称“钻石构想”,包含日美印澳四国),以及去年出台的《防卫白皮书》写入强化日美澳印多边合作,安倍始终未放弃打造日美澳印四国联盟,而举行四国首脑战略对话是实现这一同盟的重要前奏。分析人士已指出,安倍的一整套战略设计都隐含“包围中国”、遏制中国的色彩。

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认为,安倍在2012年提出“民主安全菱形”构想与东亚形势演变有关(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世界第二、奥巴马政府推“亚太再平衡”战略),此次重拾四国战略对话也与东亚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密不可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欧亚、印度洋地区逐步扩大影响,同时中国在切实采取行动捍卫南海领土主权,日本对此感到焦虑;中印之间发生地缘政治摩擦,印度也在加快向美靠拢,这为日本拉拢印度,整合四国关系带来契机。

“在新形势下,安倍并未改变其战略初衷,即以中国为假想敌,通过加强与海洋国家结盟,构筑针对中国的安全菱形包围圈,从而防范、孤立乃至对抗中国。”王少普说。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刘鸣指出,安倍重提四国战略对话针对中国的意图毋庸置疑,同时令其忧虑的是,美国在亚太不再积极作为。在安倍看来,和前总统奥巴马相比,特朗普对亚太地区的关注度明显下降。对于亚太地区,特朗普重视的无非是朝鲜核问题和对华贸易问题,而东海、南海问题已远离他的视线中心。这都说明亚太已非特朗普的战略重点,迄今特朗普政府也未形成清晰的亚太战略。美国的“心不在焉”让日本感到担心。为此,日本期望加快推动四国战略关系,由此促使美国在亚太加强存在,提升战略投入,从而对华施加战略压力。

“当特朗普采取战略收缩姿态时,日本却更愿站上前台成为‘设计师’,整合奥巴马政府时期的战略设想。”刘鸣说。

四国首脑能战略对话吗?

迄今来看,安倍竭力推动的四国联盟进展有限:四国只举行过局长级对话,以及海上联合训练。首脑级战略对话则始终未启动,这次是否时机成熟?

分析人士认为,这不是日本一厢情愿的事,还取决于其他三国的态度。

刘鸣指出,美国的态度是分裂的。美国外交界、军界的传统政治精英对四国战略对话抱有兴趣,因为他们想恢复(至少部分恢复)奥巴马时期的“再平衡”战略,巩固传统战略盟友关系。因此,他们希望给特朗普造成内外压力(内有传统政治精英的压力,外有安倍提议的压力),迫使特朗普接受安倍的建议。

但是,特朗普本人对四国战略对话未必感兴趣,他的注意力主要还是在国内问题。最明显的表现是,特朗普首次亚洲行却不打算参加东亚峰会主要议程就回国,而前任奥巴马自2011年成为首名出席东亚峰会的美国总统后,几乎每年都到场,只有在2013年美国政府闹“关门”风波时才破例缺席。“奥巴马政府将东亚峰会视为处理海洋问题、对抗中国的平台”,然而特朗普只是“点个卯”,由此可见东亚峰会在特朗普心目中的分量。所以,四国战略对话能否启动,特朗普的态度很关键。

至于印度和澳大利亚,在刘鸣看来,印度或许会从以往的谨慎拒绝转变为不反对,甚至更积极,澳大利亚应该也不会消极对待,“只要这是一种务虚对话,能够确保亚太地区形成自由开放的秩序,且不明确以遏制中国为目的”,澳大利亚就没有理由拒绝。

刘鸣预计,日美澳之间已存在双边、三边层面的部长级对话或战略对话框架,四国战略对话或许也会从部长级对话开始。但是,一旦四国战略对话实现首脑级对话且机制化之后,就意味着印度作为“不结盟”国家被拉入西方结盟阵营,这一机制尽管不是军事化集团,但也涉及安全防务合作,事实上等于建立了“小北约”战略机制。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赵干城认为印度的态度尚难判断。过去,因担心加入四国战略对话有明显与中国对立的意味,印度一直很审慎。近年来,随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印度明显感到不安,其对华防范、敌对情绪在上升。2015年,印度首次邀请日本参加美印“马拉巴尔”海上联合军演,已释放出某种信号。今年,中印又发生洞朗对峙事件,因此不排除印度会改变立场的可能。不过,印度也会充分考虑加入四国战略对话的后果,以及观察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态度,相信印度会三思而行。

“不过,一旦未来开启对话,将意味着在日本的推动下,亚洲地区秩序朝着冷战、对抗的方向转变。”赵干城说。

“在四国当中,日本最积极,也走得最远,但是四国战略对话能否如日本所愿顺利开启,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王少普说。美国对华政策存在两面性。一方面,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上升,美国也存在视中国为假想敌,意欲防华遏华的心理;但另一方面,中美共同利益在扩大,美方也表示接受中国提出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相处之道。美国未必会被日本牵着鼻子走。

对澳大利亚来说,中国是其最大贸易伙伴,两国经济关系密切,澳大利亚在外交方针上若选择对抗中国,势必会引起国内反对之声。而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是发展中国家和金砖国家成员,两国有充分的利益交集。同时,印度奉行“不结盟”政策,并开展全方位外交,不会轻易被人当枪使。

“随着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各国致力于合作互赢,靠建立政治安全同盟来与全球化抗衡,与国际秩序走向公平公正合理的趋势背道而驰,其结局可想而知。”王少普说。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