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與氣”的前世今生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對于持續百年的“中西醫之爭”,學術界與民間都眾說紛紜,而在近現代科學理論所構建的世界觀對中醫傳統理論的沖擊面前,中醫雖具一定療效,但很難給出明確的說法,面對質疑,反駁大多乏善可陳。經絡與氣”不僅在中國古代盡人皆知,就連科技飛速發展的現在,影視劇中它們的身影也屢見不鮮。對于“經絡與氣”的前世今生,它們究竟是具有中華民族文化屬性的古代神秘學產物,還是真實存在于人體的“命脈”,這個問題在近現代一直爭論不休。

中醫明明有療效,為何說不出所以然?

而在日前,一位來自深圳的羅先生向記者提供了一套關于如何體證、發現以及找出“經絡與氣”的方法和理論,并呼吁有志之士能夠一起實踐探索,為世人揭開“經絡與氣”的千年面紗。

羅兵回憶,他從19歲時起就患有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并兩次出血,之后走路時經常出現“頭重腳輕”等其它不適癥狀,前幾年他的左上眼皮出現囊腫,當時的羅兵不希望通過手術方式治療自己的病癥,所以他暫時將希望寄托在了曾經查閱過的一些道家關于經絡方面的養生之術。令他喜出望外的是,在通過親身實踐經絡養生術之后不久便消除了眼部的囊腫,十二直腸球部潰瘍也有明顯好轉。

起初,羅兵覺得傳統養生術療效十分神奇,但其后身體的進一步改善卻不怎么明顯了,而此時社會上又開始出現對傳統醫學包括經絡養生術的諸多質疑。為此,羅兵仔細閱讀了了中醫根基之作《黃帝內經》,他認為:“《黃帝內經》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醫學書籍,它指出了人體系統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經脈以及人體的營氣在經脈中是循環往復運行的。靈樞—經別中寫道:“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但他發現,《黃帝內經》固然對經脈路線、癥狀、治愈現象等描繪的很詳細,卻沒有明確講出經脈的原理和本質。也正因如此,當經絡的存在每遭質疑,中醫學界都無法拿出實質性的證據來給質疑者以強力反駁。

“經絡”到底在人體哪里?“氣”是否存在?

羅兵以前在內地的一所研究院工作多年,期間現代科學對現象的觀察、假設、實驗、分析等研究方法給他的思維方式帶來了很大影響。在初步“體證”之后,他對傳統經絡學說從學習、思考漸漸地邁入到了研究的層面。

首先,羅兵根據《黃帝內經》中 “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的說法,以及自己的經驗,在一定條件下瘀血會在經脈某處聚集并形成像冰塊一樣堅硬的形態,用手就能輕易觸摸到,他認為,經脈就位于深筋膜中,它在肌群處通過由深筋膜構成的肌間隔,在跨過關節處有的是位于肌腱的深筋膜上,他認為深筋膜最重要的作用是作為營氣的通道。

然而《黃帝內經》中雖然提到人體疾病與經脈息息相關卻沒有詳細說明得病與痊愈的原理,對此羅兵給出的結論是:“不論人體好與壞狀態,在經脈中都一定會有類似淤血的雜質,這些類瘀血雜質堆積過多時,經脈也因此變得不通暢,人體系統的運行就會發生異常,各種疾病就此開始產生。”

中醫面臨的問題,也是傳統文化圈面臨的共同問題

關于中醫及其基礎理論經絡學說在如今的種種爭議,羅兵有他自己的看法。

首先,羅兵覺得中醫在基礎理論(經絡學說)研究方面的進展低于人們的要求,而這種現象卻不單單是中醫學界一家的問題。“因為在近兩千年來,國人在面對自己所屬領域的權威理論時,大都習慣壓抑內心看法、不談自己的見解、不敢質疑古人。”羅兵先生希望今后支持傳統文化的人們能夠在“傳承”的情愫上,再多一分創新和突破的精神,要有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即使是錯的也沒關系,只要有一個人突破了,社會就能發展和進步。

其次,羅兵認為對現有中醫學的質疑也并非完全是壞事,如前文所言,敢于質疑也是一種創新和突破的開始,中醫學的發展很有可能就源自質疑的聲音。但對某些所謂的“質疑者”不去實際“體證”、試驗,卻以自身好惡來對傳統文化包括中醫進行一味地批判,甚至人云亦云等現象,羅兵認為:“這些所謂的‘傳統批判者’,其實自身并沒有逃脫傳統文化中那一部分比較糟粕的思維方式。”